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二届地学知识网络答题竞赛(已归档)  >  地学小知识

第三部分 地质环境和矿产

来源:福建省地质学会 发布时间:2020-02-28 09:31
字体: 分享:

  1、矿山地质灾害又称矿井地质灾害、采矿地质灾害、矿区地质灾害等是指在矿床开采活动中,因大量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的灾害。

  2、当遇到滑坡正在发生时,首先应镇静,不可惊慌失措。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均是很危险的。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3、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其形成有三个条件: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堆积物;充足的水源。

  6、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7、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多重破坏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8、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95%以上。引发地质灾害的暴雨型主要有突发性暴雨型、持续性暴雨型,在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的突发性暴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春末夏初季节常有西南暖湿气流活跃,低空西南急流盛行,形成暴雨或持续暴雨;强暴雨集中区域往往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9.海岸带是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和形成机制,可将海岸带地质灾害分为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岸坡失稳、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湾淤积和海平面上升而导致的风暴潮等。

  10、崩塌发生前一般会有这样的前兆: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11、形成泥石流所具备的三个条件:1. 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以重力作用为主,土体失稳且供给量大的重力坡,有滑坡活动或冲刷严重的侵蚀坡,纵比降较大且具有土质沟床的沟谷,最有利于泥石流形成;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12、地下空洞的存在是地面塌陷的基本空间条件。引起塌陷的空洞发育和分布与构造破碎带有关,尤其是喀斯特溶洞的发育和分布往往受断层破碎带的控制,并在地下水位波动频繁的位置被侵蚀破坏形成塌陷。坍塌边沿和空洞边沿基本形成上下对应关系。地面塌陷的物质构成可以是可溶岩或非可溶岩,可以是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也可以是变得松软破碎的岩体。塌陷的规模和形态与物质组成有一定的关系。由喀斯特溶洞形成的坍塌一般形成塌落洞,洞成简状或柱状;由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往往形成洼地、槽谷或负地形,并伴随有不规则的开裂和地形起伏;高原区的土洞从形成到塌陷具有规模小、历时短、数垃多等特点.因此.容易破坏堤坝基础.对于水利建设和防洪都有极大的危害性。

  13、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所引起的荒漠化面积占90%以上。

  14、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地表重力作用不明显,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

  15、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减少外力形成的地质灾害。

  16、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季节是在多雨的夏季,华北地区的多发生在寒潮冬末春初。 

  17、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原因:多山地,重力作用明显;地壳活动频繁(板块交界处),岩体破碎,提供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人为破坏植被严重。泥石流多发原因的

  18、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19、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台湾地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20、地震能引起滑坡或者泥石流的发生,不会诱发台风;山洪暴发不会引起海啸;而寒潮一般伴有大风降温天气,在我国北方会出现沙尘暴天气,进而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滑坡不会引起火山喷发。 

  21、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岩石破碎;坡度大且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综合考虑天山北麓最符合。 

  22、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地质灾害发生时一般都有前兆;滑坡的形成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3、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24、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灾害;该区域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陡峭,在降水强度大的时节,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5、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火山等,而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根据不同的地质作用发生的地质灾害,可分为两大类,地球内力作用引发的称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球外部动力引发的称为外动力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中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26、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27、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光能细菌和化能细菌,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

  28.受台风影响最大的是广东、福建、台湾。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省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29、我们应该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的水流入江河湖泊,污水中的磷元素会使水里的藻类生长茂盛,从而引起水质污染。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

  30、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简称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于斯德哥尔摩通过。该宣言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阐明了与会国和国际组织所取得的七点共同看法和二十六项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31、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产生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分类包括:按影响的来源,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直接影响与人类的活动同时同地;间接影响在时间上推迟、在空间上较远,但在可合理预见的范围内;累积影响是指一项活动的过去、现在及可以预见的将来的影响其有累积效应,或多项活动对同地区可能叠加的影响。按影响的效果,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指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是指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

  32、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六方面的严重环境问题分别是:1、海洋,2、淡水,3、湿地,4、生物多样性,5、能源,6、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33、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由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于1996年10月确立,以便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促进湿地保护。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全球性政府间的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34、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左右,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26%。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一半的陆地面积,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二十亿人饮水困难。而人类正以每15年增加1倍的淡水需求消耗着水资源。

  35、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36、“工业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

  37、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使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外界条件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平衡就被破坏了,如果超载放牧、连年割草,破坏草原植被从而使草原上牧草受到危害,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不合理的开垦,面积会减少,部分沙漠化,可见生态系统的稳定受人为因素影响,也并不是草原上放牧越少就越好,要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38、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在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同时,也敦促工业界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希望以此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支持全球的环境保护工作。

  39、自然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资源的分类: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所以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水资源。

  40、有八大公害事件,分别是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四日市气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有五个都是大气污染。

  41、污染源常见的分法,是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来分,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中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环境危害最严重工业污染源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些环节,如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和冷却过程、成品整理过程等使用的生产设备或生产场所都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除废渣堆放场和工业区降水径流构成的污染外,多数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污染源。它通过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和废热,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还产生噪声、振动、核辐射来危害周围的环境。

  42、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物理性污染包括: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主要指食品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源于宇宙射线和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

  43、A项非常会可以循环再生,但是不能分类回收B剩饭不能循环再生,不能分类回收D废气不能循环再生,但可以分类回收C项中有多种纸类,一些纸因为回收利用率较低也是不能回收的,所以再回收废纸时候也会有进行筛选和分类

  44、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45、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46、燃料燃烧大气扬尘污染是指泥地裸露,以及在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物料运输、物料堆放、道路保洁、植物栽种和养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粉尘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污染源主要包括煤炭、道路浮土、耕地土壤、裸露地面、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粉尘颗粒物的物质。

  47、大型水电工程不能改变年降水量,也就不能改变年径流量,但可以拦蓄泥沙。库区水位提高补给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48、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其形成原因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的泥沙大增,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所以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9、有色金属污染包括汞污染、镉污染、铅污染等,是海洋中主要的无机污染物。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部分比重较大的有色金属从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海洋污染。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天然气、生物毒素等;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氯、有机磷等。

  50、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南极洲海拔会降低,上海、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将面临一些灾难.

  51、矿山地质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地质学科,是地质学与采矿学紧密结合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在矿山开采时期,为保证矿山持续生产、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扩大矿山规模、延长服务年限和保护矿山环境所需进行的各项地质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特点有:先导性;实践性;综合性;复杂性。

  52、沉积岩常见的矿物有长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特有的矿物有一些自生的粘土矿物,比如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等。在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矿物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在沉积岩中很少见。而在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矿物如长石、石英等,在沉积岩中也大量存在,是组成沉积岩的重要矿物。

  53、莫氏硬度是表示矿物硬度的一种标准,又称摩氏硬度,是在矿物学或宝石学中使用的标准。莫氏硬度是用刻痕法将棱锥形金刚钻针刻划所测试矿物的表面,并测量划痕的深度,该划痕的深度就是莫氏硬度。

  

  54、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一定经济价值且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综合地质体。矿床由矿体和围岩两部分组成。

  55、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的天然矿物集合体称为矿石,矿石通常包括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

  56、三级矿量又叫生产矿量,指在矿床开采过程中按巷道掘进的程度及采矿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的可采储量,叫做生产矿量。矿上三级矿量分为开拓矿量、采准矿量、备采矿量。

  57、矿山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是由地质勘探阶段过渡到生产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地质勘探阶段的地质工作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针对性、继承性、生产性。

  58、等高线发生弯曲表示矿体走向发生变化。等高线密集程度发生变化,表示矿体倾角发生变化。

  59、露天矿的边坡安全评价主要涉及有边坡高度、边坡潜在事故的危害性大小(危害等级)和边坡工程的安全程度三项基本内容。按相应的规范标准,露天矿的边坡危害等级由可能的人员伤亡情况、潜在的经济损失大小两项确定。露天矿边坡工程安全等级根据边坡高度、边坡事故可能的危害性大小划分。它与该露天矿的安全程度没有直接关系。露天矿边坡高度分为超高、高、中、低边坡四类,与边坡危害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能直接反映经济损失情况,只反映边坡工程可能的危险性大小和事故的影响大小,即反映露天矿边坡安全(严重性)等级关系。

  60、确定矿床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的方法主要有(1)类比法(2)地质方案法(3)综合方案法(4)统计法(5)价格法(6)收支平衡法(7)副产品回收法

  61、矿石的边界品位是矿体边部所允许的最低品位值,用来划分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

  62、依据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经济意义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

  63、天然夜明珠,是一种能在夜晚发光的石头,即萤石,夜明珠的问世,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玉文化内涵,引起了考古界、历史界、地质界和珠宝界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收藏界的重视。

  64、在中国习惯将铜、铅、锌、铝、镁、镍、钴、钨、锡、钼、铋、汞、锑等矿种作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这些矿产是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广泛用于各种合金、机械、船舶、电气、化工、汽车、飞机、军工以及民用器具上,是发展高科技所不可替代的基本原料。

  65、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的天然矿物集合体称为矿石,矿石通常包括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

  66、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称之为滑坡体。滑坡床是滑坡地貌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体或土体。滑坡舌是在滑坡体前缘形成的舌状突出体。

  67、诱发滑坡产生的因素: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易诱发滑坡、崩塌。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崩塌。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

  68、滑坡裂缝的简易监测方法有:埋桩法、上漆法、贴片法、埋钉法。

  69、泥石流诱发因素:自然原因、不合理开挖、弃土弃渣采石、滥伐乱垦、次生灾害。

  70、生态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组成。两大部分即生命系统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也称环境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物活动的空间和参与生物生理代谢过程的各种要素,如温度、光、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以其在能量获得和物质循环方面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响,互为依存,并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生态系统这个功能单元。

  71、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方式:固体废物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置,需占用大量宝贵土地。

  2)污染土壤方式:固体废物及其淋洗和渗滤液中所含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结构,并将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

  3)污染水体。方式:世界范围内,有不少国家直接将固体废物倾倒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甚至将海洋当成处置固体废物的场所之一,这是有违国际公约、理应严加管制的。

  4)污染大气。方式: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废物填埋场中逸出沼气。

  72、污染源监测的主要内容有:

  废气:流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排气筒高度,废气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在线监控设施的比对实验等等。废水:流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方式(连续排放还是间歇排放),排污口位置及排污口在断面上的位置等。噪声:厂(场)界噪声监测,周围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监测项目有:每小时等效声级Leq,昼间等效声级 Ld, 夜间等效声级 Ln,最大声级 Lmax等。

  73、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规定的固体废物管理“三化原则”:

  “三化”原则是指对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采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战略。

  1、减量化:减量化意味采取措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资源和能源,这是治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首先要求和措施。 、资源化:资源化是指对已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加工、循环利用或其他再利用等,即通常所称的废物综合利用,使废物经过综合利用后直接变成为产品或转化为可供再利用的二次原料,实现资源化不但减轻了固废的危害,还可以减少浪费,获得经济效益。 、无害化:无害化是指对已产生但又无法或暂时无法进行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还包括尽可能地减少其种类、降低危险废物的有害浓度,减轻和消除其危险特征等,以此防止、减少或减轻固体废物的危害。

  2

  3

  74、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它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化验、农作物残留检测才能确定,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

  75、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

  76、可再生资源指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继续利用的资源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其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能、气候资源等;是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周期(可预见)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相对应,是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建设、推广使用的清洁能源,如:森林、水、太阳能、风能。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如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

  77、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一定经济价值且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综合地质体。矿床由矿体和围岩两部分组成。

  78、辽宁省境内有阜新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河北省境内有开滦、峰峰煤矿、迁安铁矿、华北油田,所以说河北省和辽宁省是我国煤、铁、石油资源均丰富的省区.

  79、崩塌发生前一般会有这样的前兆: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80、滑坡前缘坡脚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出,或者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坡体变形滑动强烈,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81、滑坡的发生有自然因素也有人工因素。

  82、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

  83、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面标高损失。自然因素包括构造下沉、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地应力变化及土体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固结沉降等。

  84、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当然,灾害链中各种灾害相继发生,从外表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其内在原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可初步认为,能量守恒、能量转化传递与再分配是认识它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85、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

  86、新选场址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位的平缓平地。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但是,在山区,当新址不得不选择在靠山或沿江地带时,应该察看后山的地形,尽可能留出安全空间。

  87、土体一般来讲,分布在平缓地带的土体稳定性较好,不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等突发地质灾害。

  88、房屋选址时应选在反向坡的坡上和坡下,而避开顺向坡。

  89、降雨是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降雨补给给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或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 浮托作用,引发地质灾害。

  90、乱挖乱填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挖、填方形成的坡处理不好很容易有滑坡的危险,填方厚时,还可能引起基础不均匀下沉,造成房屋开裂

  91、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92、泥石流来临时立刻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跑得越快、爬得越高越好,来不及奔跑时要就地抱住河岸上的树木,一定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方向逃生,顺着泥石流方向奔跑.

  93、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各样自然环境问题都与工业文明脱不了干系。长达了200多年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同时这样发展的副作用是自然矿物资源的耗尽,生态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94、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与难恢复性,即地下水污染很难发现,而且治理较难,耗资大。造成地下水污染难治理的因素有很多,地下水自身运动缓慢,更新速度慢,是难治理的的一个因素;另外,土壤等的污染可能会在雨水冲刷下,下渗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的二次污染。所以说,想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污染地下水恢复到原状态是不太可能的。

  9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96、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0%;树木的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呼吸的氧气,森林更是净化空气的主力军,亚马逊雨林作为世界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意义重大。雨林具有强大的“呼吸”作用,加之亚马逊雨林位于热带,其光合作用更强,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世界碳氧平衡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成为“地球之肺”。

  97.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活动影响着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过程,加剧了自然灾害,

  98、草原植物贴地生长,能够很好地覆盖地面.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这些都是草原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因而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

  99、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0、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有 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101、为了保护水资源,提倡洗衣物时使用无磷洗衣粉,原因是大量含磷污水进入河湖后,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缺氧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变臭。

  102、绝大多数有机污染物都属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通过挥发和由浓度梯度产生扩散等在土壤中迁移或逸入空气、水体中,或被生物吸收迁出土体之外,进而对大气、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命造成极大地危害。

  10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天然结晶态单质或化合物,它们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104、矿物是天然结晶态单质或化合物,冰是纯净物,煤是混合物。

  105、矿体是矿床中能被开采利用的块段,一个矿床可由一个或多个矿体构成。

  106、矿山开发一般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矿山设计前期阶段矿山设计阶段 矿山建设阶段 矿山生产阶段。

  107、矿量损失率是指在开采范围内,损失的储量占该范围动用储量(采出+损失量)的百分比。

  108、矿量采出率是指在开采范围内,采出储量占该范围动用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的百分比。

  109、据矿产特性及其主要用途,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金属矿产按其物质成分、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下列4类:(1)黑色金属矿产,主要矿种有铁、锰、铬;(2)有色金属矿产,主要矿种有铜、铅、锌、铝、镁、镍;(3)贵金属矿产,主要矿种有金、银、铂族金属(铂、锇、铱、);(4)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主要矿种有锂、铍、铌、铯、铪、锶、锗、镓、铟、铊)

  110、硒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不属于重金属,常说的重金属为铅、汞、铬、镉等,过量会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生殖系统。

  (判断题)111.世界地球日( 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宗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承办:福建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591-87665820

网站标识码:350000000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091号  闽ICP备12023196-1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