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2019-02-15 10:49   来源:福建省地质学会     字号: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 

  1)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体积的比值。 

  2)给水度(重力疏干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水的体积的比值。理论上认为地下水下降时,原先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将全部或几乎全部释出,但实际情况下,只能释出一部分。 

  3)岩土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空间变异性,影响其储容、滞留、释出及传输水分的能力。 

  地下水的赋存 

  3、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资源指存在于地下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是全球水资源的一部分,并且与大气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密切联系、互相转化。 

  4、含水层: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常见松散沉积物中的砂砾层、裂隙发育的砂岩以及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等)。 

   

    

  5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相对隔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6地下水据埋藏条件分类:潜水、承压水、包气带水。 

  7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8潜水面:潜水的自由表面,形状受地形控制,通常为缓于地形坡度的曲面。 

  9潜水的补给:潜水的全部分布范围都可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地表分布处可以接受地表水的补给,还可接受下伏含水层的越流补给等。 

  10潜水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及地形。若潜水缺乏上覆隔水层,容易受到污染,同时,由于交替循环迅速,自净修复的能力也强。 

  11供水水源:要求稳定而均衡地供应一定数量的水。地下含水系统作为供水水源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补给资源与储存资源,补给资源保证供水的稳定性,储存资源保证供水的均衡性。 

   

    

  12地下水的补给 

  1)地下水的补给:饱水带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2)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人工补给。 

  3大气降水补给特点:在空间上是面状补给源,在时间上是非连续补给源。 

  4)地表水补给特点:在空间上是线状补给源,在时间上是较为连续的,或经常性地补给源。 

  5)地表水补给量影响因素:河床渗透性、透水河床湿周与长度的乘积、河水位与地下水位高差,以及河流过水时间。 

  6)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水文,气候--气象/降水/气温/蒸发)、地质因素和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地下水的动态 

  13、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包括影响因素、类型及成果分析。 

  14、影响地下水动态动态因素:地下水诸要素(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等)本身的收支变化,即外界激励(输入)因素;影响激励(输入)-响应(输出)关系的转换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曲线具体形态的因素)。 

  15、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作用:地下水对混凝土的破坏是通过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及分解结晶复合型侵蚀作用进行的。地下水的这种侵蚀性主要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同时也与水泥类型有关。 

  16、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