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塌陷

2019-02-15 11:07   来源:福建省地质学会     字号:
  

  1岩溶塌陷是岩溶洞穴、上覆沉积物及地下水,构成固体、液体及气体三相力学平衡体系,地下水位变动达到一定幅度,平衡破坏,上覆松散沉积物突然塌落,形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形塌陷坑。 

  2岩溶塌陷产生原因: 

  1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2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塌陷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层塌陷。据南方十省区统计,土层塌陷占塌陷总数的96.7% 

  3地下水运动。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地下水的流动及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径流集中和强烈的地带,最易产生塌陷。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带是塌陷产生的敏感区,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产生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水动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库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渗漏、严重干旱、矿井排水、强烈抽水等。 

  4此外,地震、附加荷载、人为排放的酸碱废液对可溶岩的强烈溶蚀等均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3岩溶塌陷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等。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