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2019-02-15 11:09   来源:福建省地质学会     字号:
  

  1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因肆意开采、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开发技术落后等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 

  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在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前提下,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护区、一般防护区。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措施,根据实际情况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科学合理地制定开采计划与采矿方案,规范采矿活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应在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特征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合理避让地质灾害、科学处置地下采空区、有效防护露天采场边坡与设置排水系统等。      

  2)矿区含水层破坏预防要根据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结合采矿工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防止含水层破坏。      

  3)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应采用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及时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裸露。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采矿造成的土地资源、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的破坏。      

  4)地面塌陷治理应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规模、发展变化趋势、危害大小等特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5)对开采沉陷区,未达到稳沉状态的,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达到稳沉状态的,应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      

  6)对岩溶塌陷区,可采取注浆、回填等措施控制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引发接连的矿业地质灾害,给广大人民生活带来影响,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矿业活动都有特定的寿命期,因此在矿业活动的始终都要重视环境问题,为矿山环境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