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任务书编号:水[2011]01-38-06 工作项目名称:闽江口地区地质环境调查 所属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 工作起止年限:2011年—2013年 承担单位: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总体目标任务:查明闽江口地区第四纪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开展主要断裂活动性、闽江口地区江海岸稳定性、地下空间资源及水土环境质量调查,论证应急水源地的开采条件和开采量;优选垃圾卫生填埋场址;建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平台。 二、项目进展 本项目于2010年11月立项,2011年6月通过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设计审查。2011年3月起,开始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规划等各类地质资料收集,地质测绘,钻探,物探,测试及三维地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截止2013年3月底,项目已完成《福州市地铁规划沿线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福州市“两江四岸”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两个专项的野外验收和报告编制工作。主要实物工作量完成1:5万地质测量460Km2,1:5万水文地质测量350Km2,1:5万工程地质测量2045Km2,水文地质钻探1100m,工程地质钻探3600m。2013年将完成项目全部野外工作。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建立了闽江口重点工作区第四系地层标准层序,即“闽江口地区福州盆地地层划分综合对照表”及“闽江口地区滨海平原地层划分对比综合对照表”,统一了重点工作区的第四系地层的划分对比标准。 2、“福州市地铁规划沿线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专项通过搜集地铁沿线的大量钻孔资料,结合本项目钻探成果,绘制了1~7条地铁线的工程地质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已编写了地铁1、2号线的《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供审稿),分析提出了各地铁线在未来施工、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3、编写完成了《福州市‘两江四岸’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专项报告》(供审稿),基本查明了两江河道及四条岸线的岸线类型及其稳定性、岩土体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能等。并结合城市岸线功能规划,对各条岸线进行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重点对建筑桩基持力层的选择提供了可参考意见,并分析各岸线在未来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 4、通过1:5万水文地质测量,在福清市一都镇后溪村新发现了1处温泉出露点;在新店、琅岐、南屿马洲、漳港等地新圈定了8各地热异常区。 5、通过对福州地区表层土壤中8个重金属元素进行取样测试,统计结果表明:福州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基本达到维持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要求,仅Hg、Pb等个别重金属元素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其它元素属于相对低的土壤环境。 6、通过取样测试、物探等手段,绘制了长乐沿海地区地下水的咸化系数分区图,以及相应的物探剖面解译图。结果显示:长乐滨海一带存在一明显的咸淡水界线(海岸线往陆域200~3000m)(图1为长乐沿海地下水咸化系数分布图)。地下水咸化主要是由于水产养殖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 7、通过对“两江四岸”地区、闽江口地区、罗源湾地区、福清湾地区、兴化湾地区的遥感解译,查明了上述地区自1970~2010年的海岸线变迁情况(图2为闽江口海岸线变迁对比图)。结果表明:上述地区海岸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淤积和滩涂变迁现象,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基岩海岸等自然岸线逐步向人工岸线转变,滩涂面积逐步减小。 8、通过对闽江口地区地质隐患区的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发育类型、规模及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并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 四、成果应用 1、本项目“地铁沿线”专项成果为福州地铁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2、“两江四岸”专项成果为华侨城帝封江项目的场址可研方案、总平布局提供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为马尾新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持; 3、“地热调查”专题外延了福州地热分布区域,深化了福州地热成因研究,为福州“中国温泉之都”发展建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补强了远景资源优势; 4、“应急水源地勘查评价与城市供水安全研究”专题采用“探采结合”的方式,为福州城市绿地应急避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多处应急供水源(机井); 5、“地质灾害调查”专题为福州城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防治提供基础性资料,提升了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新一轮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防灾规划的有效实施。
图1 长乐沿海地下水咸化系数分区图
图2 闽江口海岸线变迁对比图
主办: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承办: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591-87665790 维护邮箱:fjgtzyxxzx@163.com
网站标识码:3500000004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091号 备案号:闽ICP备0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