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全国先进工作者 | 林敏:二十年扎根野外一线
日期: 2025-05-06 11:26 来源:i自然APP 浏览量:{{pvCount}}

  编者按: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区调所所长林敏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受邀参加表彰大会。

  主持完成12个图幅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足迹遍布福建、内蒙古等地约6万平方千米,累计野外作业近4000天……这些数字都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区域地质调查所所长林敏相关。

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完善工作方法

  20年来,林敏一步步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岗位发生多次变化,但他“爱出野外”的爱好却始终未变,每年出野外的时间都超过200天,有些年甚至超过了300天。

  “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野外一线经验极其重要,野外跑多了,项目成果自然就出来了。”林敏这样解释。

  20世纪70年代,“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填图法广泛应用于火山岩区地质调查工作。但随着福建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双重填图法”在火山岩连片分布区对火山构造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逐步凸显。鉴于这种情况,在同单位高级工程师卢清地的指导下,林敏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反复思考和验证,带领研究团队发展完善了“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法,并成功将其推广到内蒙古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其后,他又带领研究团队将火山资源调查纳入一体化研究,完善形成“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火山资源”四位一体填图方法。

  这些年,他先后主持、参与15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相关成果有力助推福建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为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及重大工程实施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他也因此在2010年获得了原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2015年获得了福建省基础地质“以奖代补”奖一等奖。

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底气

  2009年,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接了“内蒙古1:25万霍林郭勒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作为单位技术骨干,林敏主动请缨到内蒙古野外一线工作。此后连续十年,每年端午节过后,他就和项目团队一起赶赴内蒙古项目驻地,直到国庆节前后才能收队。

  林敏的爱人说:“每年天气转热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出发了。明白他工作的不易,我会全力支持他。”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林敏总是带头承担最艰苦最复杂的调查任务。

  开展路线地质调查时,一天步行30千米是常有的事。他经常为了采集一块标本、测量一个产状、寻找一个接触关系而前后迂回、翻山越岭,走到脚掌磨出水泡。每天回到驻地,他还要着手整理当天的资料,绝不把工作留到第二天。

  作为地道的福建人,林敏觉得项目区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困难都能克服,唯有草原上的蚊虫让他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提起这段经历,林敏说:“为了项目进度,再难受也要坚持!”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于2016年、2017年连续获得“福建省青年突击队”称号。他自己也在2016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并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家库;2022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福建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获评“福建省先进工作者”。

把培训班开在野外一线

  作为福建古生物化石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林敏组织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相继在上杭、宁化、政和等沉积盆地新发现了一大批恐龙、鸟类等古脊椎动物化石。

  科研团队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命名为“政和八闽鸟”,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就已经出现,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向史前推进两千万年,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

  作为团队带头人,林敏带领年轻队员开展地质作业时,就把“培训班”开到野外,从路线布设、采样要求、图件和资料编制等多个方面悉心讲解,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耐心指导。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在踔厉奋发的地质报国之路上,林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i自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