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围绕规划编制好、规划管理好、规划服务好、规划实施好、公众参与好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经验做法,形成一批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秀典型案例。本栏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荔城区北高镇福岭村:
资源盘活,村企联动——农文旅融合绘就新画卷
一、村庄基本情况
福岭村位于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镇域中部,距镇中心约2公里,村域面积2.1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73户,户籍人口2913人。2024年村财收入达90余万元,全年村庄接待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
福岭村南倚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的五侯山,北靠鲤鱼山与牛母山,三山合围如天然屏障环抱村落。224县道石黄线穿村而过,距离北高镇中心和省级珠宝特色小镇不足2公里,距离莆炎高速出入口仅3公里,距离规划莆田妈祖机场与兴化湾港口直线距离不到6公里,具备“陆海空”立体化交通优势,为产村融合、景村联动提供高效交通支撑。先后入选福建省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福建省第四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第二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省级补助项目,获评“福建省卫生村”“三星级乡村旅游村”“四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规划情况
规划以“全域统筹、保护优先、资源盘活、景村联动、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立足福岭村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全域全要素规划,整合生态、产业、文化等资源,构建“景产村一体、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格局。
(一)全域协调创新发展,优化全域空间布局
一是跳出福岭谋划村庄发展。基于福岭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结合福岭兼具文化传承、城郊融合与集聚提升的多元村庄类型特征,跳出福岭,立足北高,科学谋划福岭交通组织、设施配套、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融入莆仙区域发展大格局。二是加强全域空间布局优化。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念,科学安排村域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三产业融合项目,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优化空间布局,助推乡村振兴。
(二)科学统筹村民诉求,同步推进拆旧建新
编制团队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村民诉求,有拆迁意愿的户数达到142户,分户需求90户。通过统计村内拆迁与分户的刚性建房需求,规划福岭村幸福小区3处,并腾退零散宅基地,在保障村民住房需的同时,实现村庄节约集约用地,动态平衡村庄建设用地指标。
(三)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与“双效融合”公服体系,推动景村一体化发展
一方面,通过道路梳理,完善“主路—支路—巷道”三级路网,实现村域道路全贯通。重点提升五侯山道路品质,打造文旅风景道,串联五侯山景区、福岭村民宿群等核心节点,形成景村联动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立足“主客共享、功能复合”理念,统筹村民生活与旅游服务需求,核心区打造综合服务中心,鲤鱼山麓建设区域生态康养中心;自然村配套7处生态停车场及3处昼夜分时利用文化广场,通过功能叠加与时间错位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打造宜居和美福岭
围绕景村融合发展需求,规划建设8座旅游公厕;创新实施“环保设施+文化地标”策略,沿村道设置4处闽派石艺垃圾分类点,兼具实用功能与景观价值;在村口广场及主要巷道打造特色文化景观节点;同步推进村域道路综合整治,实施道路“白改黑”,配置多层次绿化景观,并对沿线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品质与旅游服务功能。
(五)科学策划近期项目,合理安排实施时序
结合村庄现状基础、村民诉求与资金情况,因地制宜策划近期建设项目21项,涉及农房新建、旧村整治、生态修复、农田整理、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文旅配套等类型,并明确近期建设需求,落实经费来源。
三、规划实施成效
(一)唤醒农村“沉睡”资源,首宗“农地入市”破冰
紧抓荔城区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契机,福岭村通过盘活闲置建设用地资源,采取“入市出让+产业导入”的模式,将长期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推向市场,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通过引入优质酒店产业项目,为村庄景区服务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莆田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破冰”首例,成功实现“资源变资产”的转变。该村出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积1117平方米,出让年限40年,用途为商业用地,成交价格107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
(二)“村企合作”利益共享,农文旅融合促发展
引入专业文旅运营公司,实施全域资源整合开发,通过建立“村企合作”机制,系统盘活闲置建设用地与景观资源,构建“资源整合-专业运营-产业赋能”的全链条开发模式。重点推进闲置用地统一收储、文旅业态精准植入、运营管理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乡村度假于一体的莆田近郊微度假目的地,形成“山水联动、村景共生”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编制《福岭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加强村庄历史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充分挖掘福岭村落历史人文资源、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构建福岭村“五福”文化体系(福寿、福财、福康、福德、福满),向外推广“秋望祈梦·福游五侯·岭瞰三湾”旅游文化,打造成为莆仙地区最有“福”的体验式慢活村落。
(四)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共筑福岭和美家园
结合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省级补助项目,深入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围绕“福岭有福”主题,通过三大板块实现景观升级与文化赋能。一是特色景观营造,建设融合文创设计的院前文化公园、彩虹步道、福文化长廊及文旅公厕,形成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公共空间体系;二是村容村貌美化绿化亮化,实施道路亮化、街巷硬化、宅前庭院绿化等工程,构建层次丰富的村庄景观系统;三是文化IP塑造,通过特色视觉符号和文化元素的植入,强化“福文化”品牌辨识度,实现景村一体联动发展。
四、规划服务
规划编制团队自2019年起全程跟进福岭村规划项目,于2024年完成规划成果入库,并持续提供跟踪动态服务。编制团队结合北高镇、福岭村实际与发展需求,创新模式与机制。
一是创新村庄规划陪护式服务模式。规划团队建立从规划编制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陪伴式服务机制,组织收集公众意见,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项目设计,在疫情期间克服种种困难,创新线上线下对接方式,全程指导农村宅基地管理、村民住宅以及其他项目建设;向公众开展法律政策咨询和规划成果宣传等驻村服务,深度融入村庄发展建设。
二是创新规划设计协同模式。福岭村村庄规划编制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由福建省工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闽台乡建乡创服务团队三明市上趣开新创意策划有限公司联合参与,三个团队加强规划设计协同,科学指导项目落地实施,提升福岭乡村规划建设水平。
三是创新党建结对帮扶机制。省城乡规划院在技术服务基础上,搭建党建共建平台,带领各级党员业务骨干扎根田野、开拓进取,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莆仙地区产村融合、景村联动融合发展新路径,以村庄规划推进村庄空间格局优化。
五、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基于“景村共生、主客共享”理念,福岭村通过产业激活与创新机制植入,全面激活农业、生态、文化、产业资源的复合价值,实现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公共服务精准覆盖生活旅游需求、交通网络演变为沉浸式游线、设施配套升级为文化体验载体的转变,最终构建“山上游景观、山下享服务、全域皆体验”的莆仙地区产村融合、景村联动乡村振兴样板。【厅规划处 莆田市自然资源局 荔城区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