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村庄规划典型案例 | 泰宁县杉城镇南会村:“湖光山色,赤壁丹霞”的文旅融合型移民村典范
日期: 2025-07-09 13:34 来源:福建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pvCount}}

  编者按: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围绕规划编制好、规划管理好、规划服务好、规划实施好、公众参与好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经验做法,形成一批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秀典型案例。本栏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泰宁县杉城镇南会村:

“湖光山色,赤壁丹霞”的文旅融合型移民村典范

  一、村庄基本情况

  南会村地处泰宁县杉城镇西南部,距县城5.5公里,距三明市市区约145公里,距离浦武高速出口12公里,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金湖,位于泰宁城区至金湖景区必经之路,区位条件优越。南会村由乌石上、白土、邹家源、瑶排、南新、坊上、芦干、李家坊、熊家栋、广坑、大洋际等11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97户,户籍人口1646人,其中常住人口1260人,村庄常住比例较高。

  村庄以烟叶(400亩)、水稻(1000亩)、油茶(2000亩)、竹木(3000亩)等农业种植为主。小规模种植蔬菜、水产养殖养蛙(50亩),农业种植养殖呈现多元化趋势。村庄文旅资源丰富,民宿、餐饮业态发展突出。现有农家民宿60余家,130多户农户从事农家乐,逐步形成新型农家民宿产业示范带。

  南会村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怡人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只白鹭到此栖息,形成“湿地白鹭园”,是全县“四大特色文化村”之一“鹭文化”村。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了鹭文化主题,将白鹭元素融入民宿、餐饮和景观设计,如鹭鸟景观台、鹭鸟雕塑,推出鹭茗宴;此外,乌石上自然村畲族村寨现仍保留龙灯、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该村先后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被授予首批“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生态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24年入选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

  二、规划情况

  (一)规划构思

  规划结合南会村转型融合城郊村村庄类型,以库区移民村为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方针,以资源开发保护与村庄发展为核心诉求,规划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旅融合为发端,着力解决保护理念缺乏、保护手段落后、保护投入不足、保护与利用未形成良性循环等问题。以“湖光山色白鹭飞,赤壁丹霞南会美”为发展目标,结合国家森林乡村和环大金湖片区旅游发展为契机,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区位条件,发展观景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业,将南会村打造为“人文休闲体验地,美丽康养示范村庄”。

  (二)规划特色及亮点

  1.合理管控刚性要素。以三调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最新影像图、地形图、林业图斑、地理国情要素等多方数据,梳理村庄涉及的上位及相关规划,解决多规矛盾,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三区三线”、泰宁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保护区、泰宁自然保护地、生态公益林等要素,划定生态、农业、建设空间以及村庄建设边界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河岸蓝线退让,明确各空间规模与相应的管控规则。

  2.挖掘优势特色发展。南会村作为全县最大的库区移民村,地处大金湖景区,拥有相对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白鹭资源,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多元举措实现乡村振兴。在规划上,以省级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为依托,推进环大金湖生态步道带、道路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湿地白鹭园”生态品牌。在做法上,创新“鹭嬉南会”主题产业带,融合民宿、餐饮、农产品电商,发展文旅多元业态,并通过资产收益型扶持、“党建+公司+村民入股”的模式保障移民长效受益。在成效上,实现了村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民宿房价提升30%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3.摸底资源持续发展。针对村民的诉求及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合理安排近期实施项目,确保项目及资金可落实。梳理包括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绿化美化、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17个建设项目,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通过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提质改造)获得资金收益,反哺乡村产业发展,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

  4.以民为本共同参与。在收集分析多部门、多类型的全域底板数据的基础上,面向村民、镇村领导、相关部门等多维主体,以方便实用为出发点,开展现场踏勘与实地驻村,通过驻村交流和全域数据分析,明确村域内用地需求。规划团队多次实地调研及多方征求意见,基于村民真实诉求解决实际问题来编制实用性规划,搭建多元主体沟通渠道,以共同缔造的方式促进各方利益协调。

  三、规划实施成效

  (一)产旅融合驱动经济跃升

  形成“生态农业+文旅康养”双轮驱动模式,建成1050亩特色农业示范区,培育65家民宿与150余家农家乐集群,农业示范区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开放瓜果采摘园(西瓜、甜瓜)吸引游客体验。民宿、农家乐形成消费闭环形成农旅联动,2023年助农销售农产品超50万元,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5%。

  (二)土地盘活释放发展潜能

  通过土地整治复垦盘活山垄田资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建设用地区,预留15%弹性用地指标保障民宿扩建需求,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40%。

  (三)生态文化共筑乡村底蕴

  建成白鹭洲湿地公园与生态护坡系统,林分改造覆盖率92%;挖掘畲族移民文化,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将“白鹭”“鱼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

  (四)基建升级提升服务品质

  完成环湖荧光步道(1185米)、生态停车场、5G基站全覆盖;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标准化卫生室,公共服务满意度95%。

  (五)创新模式打造特色标杆

  发展“星光经济”,荧光步道夜间引流效应显著,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60%;进行品牌赋能,打造“鹭嬉南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甜瓜等产品溢价率50%;完善共建机制,推行“村民议事会+企业合作”模式,社会资本参与度超70%。

  四、规划服务

  (一)指导村民建房

  推行“村委会代办制”,村干部全程协助村民完成宅基地审批、设计图审核等流程,2024年合法建房申请量同比提升100%;严格按照《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层数(≤3层)与面积(≤300㎡),确保与村庄风貌协调。

  (二)陪伴项目落地

  协调5A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选址南会村,用地20663㎡)与村庄规划衔接,优化展示中心布局方案;指导生态停车场(一期)建设,明确停车位规模与植被配置标准,平衡旅游需求与生态保护。

  五、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规划实施亮点

  1.动态陪伴服务机制。建立“村民代办制+专家咨询团”模式,全程指导建房审批、项目选址(如灾后重建安置点避开地质风险区),审批效率提升100%。

  2.空间复合利用。弹性预留15%用地指标,实现农田保护区与民宿扩建区协同。

  3.政策-产业精准对接。库区移民资金定向支持5G基站、环湖步道等设施,带动旅游收入年增35%。

  (二)政策建议

  1.强化技术支撑。推广“规划师驻村”制度,定期开展GIS用地合规性核查。

  2.完善激励机制。对风貌协调的农房给予10%建设补贴,激发村民参与度。

  3.深化三权分置。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破解民宿扩建用地瓶颈。

  (三)编制反馈建议

  1.增强弹性条款。预留5%~10%“留白区”应对灾后重建等突发需求。

  2.数据动态更新。建立规划实施GIS数据库,关联地质灾害、人口变动等实时指标。

  3.村民参与前置化。在编制阶段嵌入“村民议事会”环节。【厅规划处 三明市自然资源局 泰宁县自然资源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