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自然资源科技前沿和事业发展需求、凝聚创新资源、实施重大创新任务的重要载体。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今年活动的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
值此全国科普月之际,本栏专题介绍省自然资源厅主管的5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展示平台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今日刊发
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土地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依托单位:
福建省耕地保护中心
共建单位: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闽江学院
研究方向:
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领域的科学数据,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并凝练了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东南丘陵水土保持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四大研究方向。
成果应用:
2024年,野外观测站开展了基础建设和数据收集工作,设立了“耕地利用监测与整治工程技术”等6项研究推广项目,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起草了3项技术规范,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授权,并发表了论文20余篇,培养了10多位研究生。其中,滨海盐碱地绿肥培肥等3项技术入选福建省主推技术,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成果亮点:
(一)滨海盐碱地耐盐绿肥品种筛选及适宜轮/套作模式研究
通过水培试验、砂培试验以及大田试验,从初筛的30份冬绿肥、20份夏绿肥资源中进一步优化耐盐绿肥品种,研究滨海盐碱地耐盐绿肥与粮经、果蔬最适宜的轮/套作种植模式,并分析微咸水灌溉对盐碱地土壤盐分特征和绿肥生长的影响。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报发明专利1项,1项滨海盐碱地绿肥培肥技术入选福建省主推技术。
(二)粮食和经济作物轮、间、套作模式对耕地资源质量影响及综合效益研究
在福建典型耕地“非粮化”区域,开展主要粮经轮间套作模式对土壤及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因地制宜构建葡萄+马铃薯、台湾青枣+毛豆模式,并针对复合模式中的障碍新因子提出相应配套措施,优化模式。同时,重点观测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犁底层保水性等指标,评价土壤质量,为耕地粮经合理轮作及“非粮化”界定提供科学依据,并开展技术示范,总结相关技术规程。现完成葡萄+马铃薯模式技术落地示范1项、申报软著1项、申报专利1项。
(三)设施栽培耕地质量演变及提升技术
通过建立长期定位试验,开展设施蔬菜栽培土壤及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结合不同利用年限设施耕地调查,阐明闽北丘陵山区农业生态环境下的设施栽培土壤肥力与耕地质量变化特征。开展绿肥种植、施肥管理等不同农艺措施对设施蔬菜栽培耕地的环境风险及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土壤功能影响的研究,构建符合闽北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土壤健康保持、耕地质量提升与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设施蔬菜栽培土壤保育协同技术模式。【厅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