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至28日,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会上,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永共以《坚持“数字福建”引领 推动用途管制创新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陈永共从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创新、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治理四个方面介绍了福建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构建用途管制数字化格局
福建省以空间地理、自然资源为根基和载体,把用地网络审批作为“数字福建”主干工程,将“实行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列入美丽福建建设行动纲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全省一盘棋统一建设,坚持“制度+科技”双轮驱动,依托省政务信息网、政务云等基础设施,确立了“一张网、一数据、一平台”的总体架构,以用地网络审批为“开局”、以规划许可监管为“破题”、以全国试点为“冲刺”,持之以恒推进用途管制数字化转型,达到了建设快、成本低、应用好、共享广的预期效果,走出了一条省级统建用途管制系统的福建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用地联网审查、智能审查和规划许可网络监管,第一批纳入部用途管制监管系统试点。
二是坚持高水平创新,系统破解用途管制瓶颈问题
福建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始终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努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突出服务创新,推广运用“一线工作法”,连续20年赴基层巡回现场办公,回应基层诉求,面对面审批,零距离解决问题,年均召开现场办公会40场、解决问题390个。突出政策创新,连续多年及时出台保障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向设区市下放部分用地审批权,出台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文件,深化“标准地”改革,创新“三新”产业政策措施,推动泉州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形成一批典型经验。突出机制创新,强化信息共享,对重大项目实行“一清单三保障”,将全省2021年以来6767个重大项目纳入清单重点跟踪。与发改、工信、交通、水利等部门建立“四共”“四一”机制,联合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共协调“十四五”期间3489个重点项目空间布局。
三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打造用途管制数字化场景
福建省积极打造用途管制“云、数、智、链”多功能应用场景。“云”上管理,实现用地审批网络化,构建材料组卷、多节点指导、远程报批、系统自检、监管决策、信息公开等一体化功能,做到各级用地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审查、全程化网办。系统建成以来,共网批用地报件2.4万宗、面积约420万亩。“数”上应用,实现规划许可数字化,构建统一配号、系统核验、在线制证、证书查验等功能,并全面对接项目主管部门的选址立项等信息系统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平台,确保信息上网、数据共享、数字监管。截至目前,共网办规划许可事项15.0万宗、面积约491万亩。“智”上赋能,实现审查核验智能化,构建用途管制“一张图”,汇集“三区三线”、现状调查、详细规划和不动产权属等108类自然资源数据,建立各类保护地、农村风貌、污染地块、专项规划等行业数据库,并设置39项用地、21项规划许可智检功能,最大限度做到“机审”替代“人审”。“链”上闭环,实现监管决策可视化,绘制用途管制“数字化脸谱”,形成从预审选址到规划核验的全流程监管链条,并拓展到土地登记、执法监管、阳光规划等领域,确保一码溯源、一链查询、一屏统览,共21类101项数据自动纳入省委省政府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平台,供经济形势分析决策参考。
四是坚持高效能治理,实现多目标平衡下的支撑发展
福建省始终坚持“建用并举”,强化信息化成果应用,持续提高办事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红线底线守得更紧,对不符合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各类保护区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系统自动预警,依法处置后方可进入下一流程。截至目前,已拦截处置2671宗项目、涉及面积14.6万亩。在数字中国报告中,我省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水平连续两年排名前三。要素保障质效双增,用地审批时限缩短至4个工作日以内,连续多年超额完成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建设占用耕地比例连续多年下降,其中2023年度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实现项目选址、踏勘论证、节地评价“多论合一”,论证耗时从30天压缩到10天,用地预审与规划许可事项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缩短60%以上,不动产登记省级“总对总”办理等便民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深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改革下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是履行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着力构建更加精准、立体、统一、智能的用途管制“数治化”体系,持续完善用途管制技术标准,加快数字化转型,为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厅综合处、厅管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