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用地图斑和督察问题逐年减少;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存量问题处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增量持续保持“零增长”……近年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念好“三字诀”,打好“组合拳”,当好耕地“守护神”,取得了积极成效。
“防”字当先 健全机制
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厦门市现有耕地面积22.5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04亩。
“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经常召开会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落实举措。
在保护中,厦门局突出“防未病”,着力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源头防范治理。
——加强日常动态巡查。以省自然资源厅“天地网”管理系统为依托,建立健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巡查制度,借助GPS移动执法动态巡查实时采集违法信息,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巡查网络,对违法用地行为做到早发现。
——做好事前预警沟通。制定下发《厦门市自然资源卫片执法预警约谈暂行办法》,根据督查情况随时随地发出预警函;要求建设项目务必先履行用地审批手续,对于村(居)公共服务类项目,无论项目大小,一律先征询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意见,杜绝项目“未批先建”“边建边批”“少批多建”等违规行为发生。
——着力化解用地矛盾。针对村民建房问题,加快完成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内的92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效引导村民集中建房,做到节约集约用地。针对企业用地,推行“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派专人指导办理相关用地审批手续,坚持堵疏结合化解用地矛盾。
“严”字当头 有案必查
2022年6月15日,在挖机的轰鸣声中,翔安区琼头社区4栋乱占耕地的违建房轰然倒塌。
对新增违建,坚决拆,这在厦门市已成为新常态。在寸地寸金的厦门市,乱占耕地建房行为一度呈高发易发之势。对此,该局以“零容忍”的态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从严查处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2021年9月起,厦门局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违法用地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形成和保持打击耕地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并联合市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印发《厦门市耕地“非农化”常态化监管行动方案》,建立健全耕地“非农化”行为综合监管制度,加快推进历史问题整治,坚决遏制新增。
同时,厦门局还联合多部门持续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对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苗头隐患坚决做到“露头就打,有案必查”。
截至2022年7月底,全市已摸清2013年1月1日以来24793个疑似图斑的存量底数,经核查共需处置6670宗。其中,需处置产业类图斑1685宗,已拆除或办理相关手续1625宗,整改率达96.4%;需处置“一户多宅”图斑594宗,已拆除527宗,拆除率达88.7%。厦门市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继续保持“零新增”的良好态势。
“合”字为要 整改到位
时下,位于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社区崎头(亚酿酒厂西侧)地块上,番茄满园,丰收在望。
“这块原被违法占用作为堆砂场,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多达2.57公顷,现在不仅违建被拆除,经营户还受到法律严惩。”厦门局有关人员说,这是多部门合力攻坚的结果。
据介绍,几年前,违法人员苏某向山边村崎头小组承租该地块,并转租给杜某。厦门局海沧分局巡查发现该地块被用于堆放建筑材料后,约谈当事人并责令整改。因当事人拒不配合,海沧分局对其非法占地问题立案查处,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2022年,在多部门的督导下,这块土地已被清理整治,并复垦复种。
众所周知,土地问题整改涉及拆违、复垦等各方面,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为了攻坚克难,厦门市成立违法用地专项清理整治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自然资源和规划、城市管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区长担任副组长,加强领导、促进整改。
厦门局及时梳理问题清单下发各区政府,按照“一案一策”要求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各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参与部署、定期调度,分管负责领导靠前指挥、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握指成拳力更大。厦门局积极加强与纪委监委、农业农村、城管等部门协作配合,对违法用地整改情况进行实地督导,确保整改到位;并强化监督检查和约谈问责,落实耕地保护、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合力守护良田沃土。
厦门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压实属地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完善动态巡查、联合查处、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粮食安全夯实“地基”。【海峡资源报 赵勤恩 通讯员 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