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自然资源要闻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省自然资源5年来及2022年工作成效与亮点速览
日期: 2023-02-08 15:54 来源:海峡资源报 浏览量:{{pvCount}}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机制、打基础、谋长远,推动自然资源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自然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有力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保护生态和保护资源扎实有序,全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呈现新格局;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1月17日召开的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省自然资源厅总结了5年来及2022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成效和亮点,本期特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1.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用地保障精准有力

  5年来,共开展现场办公130场,解决问题1404个;共审批用地7106批次、面积75.2万亩(年均15万亩),其中重大项目941宗、面积34.6万亩;供地130万亩。重大项目用地实现应保尽保,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得到精准保障。2022年,全省审批用地17.5万亩、同比增加37%;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0.9万亩,同比增加31%。国家基金第一、二批项目全部开工、落实用地用海保障。

  ◆用海保障成效明显

  厦门新机场等4个重大项目用海获国务院批复,面积3.23万亩。审批渔港、陆岛交通码头项目93个,用海总面积1.12万亩。2022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6个重大项目用海取得积极进展,国道G324萩芦溪大桥项目用海获批。向自然资源部备案历史遗留围填海项目16个、总面积3.76万亩。

  ◆用矿保障规范有序

  印发《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全面推行“净矿出让”;成功实施海砂采矿权和海域使用权“两权合一”招拍挂出让,矿业权市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完成十年战略找矿目标,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4处。5年来,共审批矿业权1688个;累计出让机制砂采矿权42个,合计可采资源量46193万立方米,设计年产规模4145万立方米。

  ◆服务保障提速增效

  建立“一清单三保障”工作机制,完善“四共机制”“四一机制”,经验做法获自然资源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应用,推动规划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实现用地报件分节点即报即审。

  ◆政策保障及时有效

  联合发改、交通等部门出台专项要素保障政策,连续多年出台“开门红”政策,编制自然资源“政策口袋书”。2022年,及时出台稳大盘等5个专项政策,将部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及成片开发方案审批事项授权或委托福州市、厦门市政府批准,实施用地系统改造提升工程,推动要素保障效率和质量双提升。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作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

  2.耕地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耕地保护责任机制有序构建

  5年来,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相继出台加强耕地保护监督、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工作等制度文件,省自然资源厅出台耕地保护规范性文件22份;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乡村振兴实绩逐级考核。

  ◆耕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

  5年来,省级财政共分解下达土地整治资金27.2亿元,补充耕地面积15.8万亩,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22年,我省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耕地面积1342.10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215.16万亩,完成了国家下达任务。按时完成2021年度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其中,其他农用地恢复为耕地5.4万亩。全省经批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5.47万亩,全部落实数量、质量双平衡。补充耕地3.03万亩,其中,水田2.28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耕地质量巩固提升

  5年来,临时用地恢复耕地面积1.68万亩。旱地改水田2.32万亩,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4.1万亩,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强化。2022年,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补充耕地项目竣工69个,新增耕地3636亩。完成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面积1.4万亩。开展补充耕地质量检查,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3.国土空间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5年来,推动落实3年立法工作计划,《福建省土地管理条例》《福建省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办法》相继颁发实施,统筹推进5件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修订工作,出台75项政策性文件。完成3批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清理,共废止规范性文件163件。

  ◆省情家底基本摸清

  高质量完成全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并向社会公布成果,成果质量居全国前列。省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合作形成20个重大地质调查成果;矿产资源、无居民海岛、海岸线等专项调查取得成果。2022年,启动国土“三调”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完成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养殖用海调查和矿产资源国情调查;1:5万农业地质调查和1:10万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实现全省全覆盖,基础地质工作覆盖率排名全国前列。完成新一轮海岸线修测工作。

  ◆规划体系基本构建

  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方案》。基本完成省、市、县、镇、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建成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上线运行“阳光规划”系统获自然资源部全国推广。2022年,完成全省“三区三线”划定并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省级规划成果已报国务院审批;制订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划实施管理政策3项,全省规划编制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福州市四级联动村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宁德市村庄规划案例入选全国推荐案例。

  ◆信息化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5年来,累计开发建设阳光规划、阳光矿政等业务系统61项,涵盖土地、矿产、海洋、规划、测绘、地灾等各类自然资源数据。收集了全省1237个生态保护数据,在全国率先建立启动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成福建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平台汇聚5大类、108小类数据,数据总量达30T。“福建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入选第二届数字中国峰会数字福建电子政务十佳案例。辅助决策、电子政务、远程监管、快速反应“四大平台”有效运行,辅助决策系统获得全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对199项自然资源数据标准进行清理,建立数据子体系13个,建成科技管理系统成果数据库并向社会开放共享。2022年,建立省、市、县自然资源数据一体化共享机制,完成14套业务系统与省汇聚平台对接,数据协同共享水平明显提升。推动气象、文物保护等数据上图入库的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

  ◆队伍业务能力稳步提升

  5年来,组织开展培训73期,培训干部两万余人。1个科技创新团队和4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名单。74名科技人才纳入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库,专家库汇总专家1515名。自然资源部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东南沿海海洋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22年,与省委组织部合办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培训班,得到了省政府充分肯定。省、部海岛研究中心共建取得明显进展。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市、县节点构建基本完成。

  4.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机构改革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60.54亿元,推动全省12个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建设。2022年,我省4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入选数量居沿海省份之首(全国共16个)。永定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评审第一名成绩入选全国示范工程,获3亿元中央资金支持。

  ◆推动保护修复格局构建

  制定出台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和海岸带保护修复规划,统筹谋划全省生态修复工作。设立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建立省级项目储备库。2022年,印发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文本。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13条措施,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预算定额和验收、绿色矿山评审等3个标准规范。

  ◆重大修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5年来,科学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修复林地、湿地和废弃矿山面积45万亩,修复河道堤岸317千米,全省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提升。部署实施蓝色海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海域面积2.4万亩、岸线长度38.4千米。按时完成海岸线修测工作,自然岸线保有率高于国家下达目标。创建省级以上绿色矿山37家。2022年,完成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省级验收,永定区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完成前期工作。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有序推进。完成临时用地复垦面积1.4万亩。

  5.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深化

  ◆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5年来,制定出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制度33项,全省单位GDP耗地量从2017年的415.95亩/亿元,下降到2021年的333.31亩/亿元;单位GDP耗地下降率从2017年的6.23%下降到2021年的6.15%,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我省以占全国1.3%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4.27%的生产总值。2022年,泉州市被列为全国首个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正按方案有序推进。

  ◆逐步构建管控机制

  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双控,严格实行土地利用“增存挂钩”机制,建立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奖惩机制。5年来,共盘活批而未供土地41万亩、闲置土地12.2万亩,每年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处置任务,多次入选国务院大督查奖励省份,福州、龙岩、三明等市累计获奖用地指标9000亩。2022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9.56万亩、处置率26.9%,处置闲置土地3.55万亩、处置率41.65%。

  ◆更加注重举措创新

  在全国率先实施基准矿价并实现所有矿种全覆盖。打造“节地型、生态型”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示范区。福州市盘活存量用地保障工业项目落地、公交场站地下空间综合改造等做法作为典型案例被全国推广。

  ◆加大节约集约评价系统的推广应用

  5年来,完成重点城市评价1个(全国共10个),入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名单8个。开展开发区评价5轮,形成一整套评价工作体系和评价成果,并运用于开发区的升级扩区。省级以上园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由21.3万元提高到25.9万元,年均增长4.0%。

  6.服务为民举措更加暖心到位

  ◆推动乡村振兴更有力

  5年来,实行旧村复垦1437个、整治规模5.0万亩,新增耕地4.9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资金98.8亿元。全省农村宅基地总数登记发证率从41.2%提升至86.2%,集体建设用地总数登记发证率从39.8%提升至80.6%。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1.2万宗、面积93.6万亩,抵押贷款额33.4亿元。

  ◆不动产登记更便民

  省、市、县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全部接入国家平台,一般登记和抵押权登记时间均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发证平均用时0.23天。外网申请办理比例从0%提升至83%,“外网申请、内网审核”模式被国务院全国推广。有效解决历史原因导致不动产“登记难”问题项目176个,处理成效位全国前列。2022年,强化不动产登记“零接触”服务,全省网上申请比例高达83%。“二手房转移登记一件事”改革实现“一窗受理、一网办理”,获得国务院肯定。

  ◆行政审批更加高效

  “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交地即交证”等创新做法有效落地。省自然资源厅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四星级以上从37项增加到62项,占比从60%提升至91%;五星级从26项增加到37项,占比从38%提升至54%;“一趟不用跑”事项从16项增加到44项,占比从23%提升至65%。

  ◆地灾防治更到位

  5年来,完成全省83个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有效识别出地灾隐患点和高陡边坡4.3万处;“高陡边坡一盘棋管理模式”被自然资源部全国推广。建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自动化预警系统;在39个县建成群专结合地灾监测预警实验点1644处,受益群众达4.6万多人,设备在线率和预警处置率处于全国前列。推进地灾防治“四个精准”,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治理特大型地灾隐患点19处、重大地灾隐患点272处,排危除险1146处;3221户1.1万多人实施地灾避险搬迁。2022年,开展省级地灾隐患点治理60处,排危除险工程包107个。汛期累计派出技术人员2200人次,转移受威胁群众14万人次。总结归纳群发性地灾防御规律6条,被自然资源部全国推广。

  ◆维护权益更积极

  联合省财政厅出台省地质勘查、土地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4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专项资金使用,有效保障重大惠民工程推进。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综合区片地价。运行省级征地信息公开平台,主动公开征地信息逾2.9万件。

  ◆基础服务更扎实

  构建全频率、高精度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全天候实时位置服务,注册终端2959个,免费服务20多个行业。连续4年实现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全省年度覆盖。连续3年实施1:1万数字正射影像全省年度更新。完成45个数字县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天地图?福建”连续9年获评“五星级”,支撑服务应用系统600多个。“防疫一张图”作用显著。2022年,扩大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实景三维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发布2022年版测绘成果目录,办理测绘成果行政审批320批次,数据价值超1.7亿元。完成185个乡(镇)“一乡一图”地图编制。

  7.执法监管形势持续好转

  ◆专项整治深入推进

  5年来,约谈47个市、县(区)政府相关负责人,挂牌督办典型案例、典型问题38个。“零容忍”处置新增“大棚房”问题546宗、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2140个。省自然资源厅被授予扫黑除恶工作全国先进单位称号。推进违法用地专项清理整治,已查处整改2.7万宗,查处整改率93%。开展打击非法盗采海砂专项行动,查办涉砂刑事案件57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47人。

  ◆“天地网”执法成效明显

  在全国率先开展“天地网”动态执法监管,开展用地用矿监测41期、用海监测107期,实现全省陆、海域全覆盖多轮次监测。2022年,全省违法用地总体呈下降趋势,自然资源部卫片确认违法用地0.6万宗、面积3.0万亩(耕地5859亩)。耕地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达到序时进度。经营性停车场“点题整治”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矿产资源管理从严从紧

  清理退出保护区内矿业权面积39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累计退出矿业权141个,其中,采矿权87个、探矿权54个。推动矿产开发结构由“多、小、散、低”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采矿权从2019年的1222个减少到目前的1001个,探矿权从2019年的649个减少到目前的646个。在全国率先实施矿产资源“探、储、采、治、查”一体化监管模式。2022年,“洗硐”盗采金矿等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首创开展重点监测矿山每日打卡巡查制度。严格矿山日常监管,列入限期整改库矿山42个,列入“异常名录”矿山16个。

  ◆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扎实完成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省自然资源厅连续3年均被省政府表彰为完成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优秀单位;加强矿产资源安全监督管理联动的做法,获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肯定,并被各地推广借鉴。用心用情办理群众信访工作,接待来访群众2046批5917人次,共受理省12345便民服务平台诉求379件,办结379件,按期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100%。2022年,着力源头化解,群众来信来访同比分别下降20%、19%。依法办理各类行政复议应诉案件137件。按时保质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满意率100%。

  8.管理机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效

  ◆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晋江农村“三块地”改革多项做法被新《土地管理法》吸收采纳。在全国率先出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报告制度,2021年首次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完成试点任务,实现与自然资源部系统常态化对接,被自然资源部作为经验典型。南平市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设区市,“生态银行”“水美经济”等经验做法列入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自然资源领域5项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并被全国推广。【海峡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