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有效做好厦门市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了《厦门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此次《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主体针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防控、科技支撑等方面。
《规划》提出要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总体目标
坚持改革创新 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
到2025年,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防控等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智慧防灾减灾,逐步破解“隐患在哪里”的关键问题,大幅降低全市地质灾害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风险防控和科技支撑等五个方面建设,强化关键环节补短板,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施策,整体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通过“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将重点开展以下五方面工作
01“查隐患、夯基础、强应用”
在全面完成各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础上,编制厦门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
开展房前屋后高陡边坡隐患排查和重点防治区孤(滚)石、冲沟隐患等调查评价,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动态变化情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逐步破解“隐患在哪里”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02“重预警、强手段、广覆盖”
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继续完善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准度,着重解决“灾害何时发生”的问题。
群测群防体系更加严密,持续深化“三查”机制,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有效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
03“除隐患、民安居、生态美”
根据轻重缓急原则,集中有限资金精准实施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险,着重加大力度开展人口密集区的工程治理与避险搬迁。
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用应急处置、工程治理、专业监测或搬迁避让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大幅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最大程度减少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员和财产。
提高住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御工程的针对性。强化组织管理和治理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发挥实效。
04“控风险、筑支撑、强能力”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逐步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控模式。
充分发挥汛期值守效力,筑牢应急技术支撑。
加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探索规范农村切坡建房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05“善创新、促转化、赋智治”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早期预警研究,不断提高智慧防灾减灾水平。
背景:厦门市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厦门市地处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东倾斜,中山、低山和丘陵约占全市陆域面积的50%,台地、阶地约占 40%,港湾滩涂约占 10%。
境内地形地貌变化较大,自然斜坡较发育,构造条件较复杂,岩石风化较强烈,滩涂软土较厚,具备发育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加上台风暴雨较多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导致厦门市每年均有地质灾害发生。
此外,靠山地区存在较多房前屋后高陡边坡,部分花岗岩地区山坡上分布有孤(滚)石,随着城市建设向地质灾害易发区扩展,孤(滚)石失稳也可能形成地质灾害,且近年来呈逐渐增多迹象。
截至2021年底,厦门市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84处,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崩塌45处、滑坡1处、泥石流1处)、高陡边坡点37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涉及753人,财产价值约5327万元。【厦门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