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2023年第三期国土空间规划 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会在京举办,会议聚焦塑造城市更新新动能主题。交流会上,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成都、武汉、深圳7个城市在线分享城市更新实践经验,规划界人士在圆桌论道环节围绕城市更新若干前沿问题互动对话。
交流会旨在为各地不断完善相关规划和土地政策、塑造城市更新新动能、激发城市活力提供有益借鉴。交流会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牵头主办,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土地科学》联合主办。
让城市更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和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各地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紧扣职责从规划编制、土地利用、不动产登记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相关政策,助力城市更新。
“我国城市发展方式正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以存量资源推进城市更新,已成为新时代城市空间治理的一个重点。”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杨浚谈到,城市更新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穿始终,将城市更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更新实施,整体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要加强城市设计方法的应用,体现空间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从而为城市更新塑造新动能,激发城市更新的动力和活力。”杨浚提出建立与城市更新相适应的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探索城市更新相关的规划和土地政策深度融合,打通城市更新中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环节,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有序引导单一功能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转变,从而提升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同济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提出,城市更新是存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他认为,城市更新对象及其空间权利人的多样性特征要求规划研究更有针对性、规划方法更有适应性,建议改进规划编制、完善规划管控方法和许可程序,将城市更新内容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周俭强调,这就需要以目标为导向的多样性规划和土地政策指引,“一地一策”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
衔接规划体系的更新
与面向更新的规划改革
城市的生命,在于其不断更新并持续迸发的活力。各地由点及面开展了丰富的城市更新行动,论坛上7个城市在加强规划统筹、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建立与更新相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机制、优化城市设计等方面交流探讨。
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更新处)处长伍攀峰介绍,在区域更新与零星更新并行的路径设计下,上海更多地方通过区域更新来实现规划目的和要求,城市更新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在流程上紧密衔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市场主体不仅可以作为实施方参与零星更新,经过遴选也可以作为统筹方参与区域更新。他认为,城市更新也在反作用于规划工作,引发规划从终极目标蓝图式规划向全系统谋划与互动式规划转型,让规划更多地面向实施层面,成为区域价值提升的有力工具。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崇烈介绍了北京的城市更新如何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规划、土地政策创新。创新主要包括:规划体系完善,建筑规模管控,用地功能混合,土地灵活配置,新业态支持,土地使用权续期,历史问题处置,规范认定标准等。他建议,持续推动更新实践,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以激发市场活力,加大现行政策宣讲力度,鼓励城市更新实施主体先行先试,形成能反映地方实际、促进项目落地的各类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官卫华认为,城市更新不能局限于物质形态的更新,而应更好兼顾土地集约增效、历史保护传承、产业创新驱动、城市品质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多元化维度和包容性目标的实现。他结合案例,解析南京市居住类地段和非居住类地段更新政策的设计逻辑与关键要点以及城市更新的规划框架,即城市更新如何贯穿“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过程。他建议立足规划、土地、建设、资金、不动产登记等多方政策融合创新,提出国家城市更新行动政策的顶层设计框架。
“总体规划定目标定重点,专项规划建路径建机制,详细规划控指标定功能”已经成为广州城市更新三级传导机制。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堪强介绍了广州10余年来的城市更新历程,以及近年来促进空间规划与公共设施、产业空间、住房保障、文化传承等公共政策深度融合的探索。他建议,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数字化治理”为核心的城市更新综合治理,以保障权属人的合法利益以及全体市民的公共利益。
成都的城市更新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据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阮晨介绍,成都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与路径策略,在详细规划改革中突出城市更新,并开展适应性评估。他还结合四圣祠片区案例,分享了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的具体做法,介绍了成都打通调查、登记和规划三大环节数据基座,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规划的探索。
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武汉市以历史保护类更新单元为例,探索了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支持政策,有效促进历史保护与城市建设结合。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汪云介绍了武汉的更新单元规划编制中评估先行、主体先行、策划先行以及运营方案先行的具体做法,以及在规划、土地政策方面,以“三阳设计之都”为试点,对“土地整理+房屋留改+历史文化保护挖掘+产业集聚培育”的“留改”不动产储备新模式的探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嘉,介绍了深圳如何结合存量用地开发特点,以标准单元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规划指标、设施、功能布局、建筑规模实现逐层传导;讲解了详细规划层面,如何通过“编制到地块、管控到单元”的法定图则管理制度,实现“法定图则—规划实施方案”分层管控。他认为,从城市更新的角度看,规划体系建设有三组关系值得关注:刚性约束与弹性规则、区域管控与区域协调、效率与公平。
调动多元主体共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圆桌论道环节,与会嘉宾从7个城市分享的城市更新经验出发,聚焦存量时代如何塑造城市更新的新动能各抒己见。
“规划不再只是简单完成技术性的空间优化方案,而是要注重与社会共商,还要将土地政策融入规划编制和实施中。”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巡视员张勤认为,从7个城市的更新实践中可以看到规划工作自身的变革。她建议,城市更新要全面融入“五级三类”规划体系,要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注重将规划研究融入规划全流程,要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更好地推动面向城市更新的规划改革。张勤表示,详细规划尤其要处理好刚性传导和个性化施策的关系,要注重新旧互动,既要有新增空间带动,也要有空间更新提升。
在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赵燕菁看来,我国城市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要通过引入好的产业项目给城市更新带来新动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赵燕菁认为,城市更新要实事求是,不能停留在“面子工程”。为此,政府要积极引导,激发各方积极性,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城市更新策略;自然资源部门要通过对城市土地资产的管理,有效推动城市更新。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有城市更新新动能的承载地。”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党委委员路红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谈了对城市更新的认识。她建议,从历史、产业经济等维度对城市存量空间进行综合价值评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多部门协同特别要广泛引入业主参与;城市更新要做好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要贯通规划和土地政策,让项目实施主体和业主从政策上得到最大效益。
“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要用足用活现有的土地政策。”北京翰简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雷爱先认为,城市更新的土地主要是存量建设用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类,不同权属的存量用地开发建设都有成体系的土地政策进行约束。她认为,除了技术方法的运用,要全面理解城市存量用地变更涉及的相关土地政策。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城市更新与村庄整治所所长陶晓龙说,本期 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会聚集了上述7个城市规划技术力量研究形成城市更新政策指引,这是“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重要实践,是空间规划理念和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有机融合的重要尝试。他建议,开展城市更新顶层设计,以规划统筹盘活存量土地、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为基础,研究相关政策和地方创新举措的适用性,进一步创新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助力城市更新。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工徐小黎认为,此次 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作为助力城市更新前沿思想碰撞的舞台,将共同推动城市更新规划与政策融合,为城市更新注入更多创新动能。【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