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开展以来,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抓低效工业用地盘活这一关键,着力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举全市之力一体推进土地资源整合、用地效益提升、空间环境优化。
三年来,全市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低效工业用地7.8万亩,清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2.9万亩,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福清、罗源通过收储后集中出让、并宗开发盘活低效用地的经验做法,被自然资源部列入全国27个典型案例集。今年9月,福州市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全国43个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01规划引领,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通过规划引领,深入挖掘存量用地,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和低效厂房集约程度低之间的矛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优质产业集聚。
一是科学布局产业用地
以片区龙头产业为重点,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科学谋划全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港产城联动、临港大工业、生态低碳等五大产业组团,引导优势产业向重点产业功能区集中集约发展。
二是加快推动规划提升
以提升园区品质和承载空间为导向,完成18个国家、省、市级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将低效用地同步落图落位,做到统一底图、统筹谋划、有序实施。提升后,园区工业用地较之前增容约4413万平方米,按新出让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折算,相当于拓展工业空间约3.7万亩。
三是持续完善园区配套
开展13个园区“共享区”建设,编制工业园区“共享区”建设导则,将盘活的低效用地优先用于园区配套建设。其中,软件园以数字信息共享为中心,打造产业生态等三个成熟体系,成功入选中国软件名园试点园区;青口汽车工业园区在保障主导产业优质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园区内人才驿站、党建活动中心、众创空间、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功能,打造集“工业厂区、商业服务、科技研发、基础设施”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02挖掘存量,腾出产业发展空间
通过标准指引、协同联动,积极挖掘存量低效用地。
一是立标准
制定低效用地处置专项行动“1+N”政策体系,出台市级地方标准,通过限期开发、技改转型、提升改造、腾笼换鸟等方式处置,为全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提供指引。
二是强联动
开展园区标准化集约用地三年攻坚行动,通过月竞赛、季通报、年考评,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园区积极性;资源规划、工信、发改、税务等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园区管委会成立三方联动工作专班,解决重大问题统一调度、难点等问题。三年来,专班到园区现场办公33次,妥善解决方菱桥隧模架、罗源闽光钢铁等项目难题51个。
三是全监管
创新实行“双合同”监管,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属地政府(园区管委会)与竞得人同步签订监管协议,出让合同监管项目开竣工,监管协议监管项目产值、税收,形成监管合力,推动项目依约建成,加快投产达效。土地出让后,强化项目开竣工管理,避免一边盘活、一边产生新的低效用地。
03提升效益,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科学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靶向招商
紧盯“亩均产出”这个“牛鼻子”,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实、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大项目、好项目。两年来,华为总部、福米产业园、远洋渔业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228个。
二是增容提质
出台工业用地增容标准认定审批机制,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引进新兴产业,容积率上限按照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如:市区金山工业园区、福兴经济开发区内27宗约1000亩工业用地通过收储出让、自主提升方式改造提升,吸引宝宝巴士、锐捷网络等高精尖企业入驻。
三是零地技改
出台福州市技改设备投资补助、融资贷款贴息等政策,今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400个,总投资1786亿元,年度投资418亿元,预计项目达产后年新增产值2854亿元、税收236亿元。【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蔡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