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森林51.8万亩、滨海湿地4.5万亩、岸线82千米;全省因地制宜划定17个农产品主产区、16个重点生态功能区、50个城市化地区……在近日举行的福建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朝辉表示,“十四五”时期,福建强化规划引领,推动系统治理,健全保障机制,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为建设美丽福建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为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福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统筹谋划,以规划为引领,不断激发生态保护修复内生动力。围绕“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生态安全格局,科学编制《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划定4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5类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统筹部署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7类重点工程,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夯实基础。同时,落实《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强大合力。
为全方位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福建在点线面上综合施策,推动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落地见效。统筹实施重点流域“山水工程”,完成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森林51.8万亩、湿地1.4万亩、历史遗留矿山1.7万亩,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3个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大力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18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4.5万亩、岸线82千米,进一步筑牢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3个项目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2个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中获奖。稳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集中攻坚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0.3万亩,1个项目入选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为保障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见效,福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近年来,陆续出台省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省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省级修复项目储备库,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规范实施、滚动实施。制定了13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的激励措施,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积极性。
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福建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着力从筑底线、优格局、建体系、抓治理等四个方面,为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实空间规划支撑。坚持划优划实、保质保量,将耕地1341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1215万亩划入保护任务;坚持保护优先、应划尽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34万平方千米;坚持集约适度、绿色发展,严格按照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1.3倍规模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
张朝辉表示,福建省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强化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扎实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作出新贡献。【人民网】

微信
闽政通APP
国务院互联网+督察
政企直通车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1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