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全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积极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奋进的浓厚氛围,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改革政策举措、强化便民利民、提升保障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发布《2024年下半年全省自然资源优秀案例》,福州、厦门等10个案例入选,本栏予以刊发,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创新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一、背景情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近年来,泉州市用好用足国家赋予的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针对土地要素空间破碎、建设用地利用低效、生态环境品质不高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惠安县为试点,探索全区域要素融合、全流程群众参与、全链条权益共享的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政企银合作”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以全民“共治共享”为理念,围绕全域全要素,创新构建“政企银”合作实施模式。“政”是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优势,建立健全综合整治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整治收益分配机制,探索林地置换、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优化等关键政策,打通农业空间布局优化政策壁垒。“企”是国企担当,以惠安文旅集团作为黄塘-紫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建设主体和运营服务主体,充分发挥国企投融资、土地集中流转、项目立项规划、产业导入等全流程优势,助力农业现代化经营。“银”是银行助力,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优势,探索创新整治类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由农发行为县属国企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提供中长期、大额、低息专项贷款和融资服务,有效保障整治资金。
(二)创新“跨乡镇整治”模式,优化三生空间。
一是以产业“集聚集群”推动生产空间优化。归并黄塘、紫山两镇水系沿岸零散稳定利用耕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统筹推进耕地功能恢复、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集中打造“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1个“万亩方”和4个“千亩方”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区,实现农业空间连片集聚发展。同时,依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挖掘乡村发展潜力,通过“指挥部+乡村振兴+国有企业+社会力量”运行模式,引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大户和社会管理运营团队,合理划分都市田园、郊野农庄、溪谷康养、山地运动四大产业走廊,顺势导入休闲农业观光、生态研学实践、野趣采摘体验、素质拓展教育等农文旅业态,进一步释放生态红利。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提升生态价值转化率的同时,完善对乡村振兴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二是以村居“点状提升”推动生活空间优化。以黄塘溪滨慢道为轴串联黄塘、紫山两镇12个行政村,点状提升沿线村居道路、亲水平台、生态微景观,打造串点成线、村优居美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统筹黄塘溪水源保护区、生态红线内的村庄及跨区域零星分散、闲置破旧村、空心村复垦,优化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三是以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空间优化。以黄塘溪生态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林地修复、废弃矿山整治修复、岸线景观提升、绿道体系完善,系统构建笔架山—文笔山—科山生态屏障,形成资源平衡、环境改善、生态优化、安全保障的自然格局,推动乡村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重塑黄塘溪生态廊道。
(三)创新“多田套合”模式,强化耕地保护。
针对同一地块零散低效、整治建设重复投资等问题,厘清各类型耕地之间的关系,以“多田套合”推动耕地保护“一盘棋”。一是政策叠加。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现有涉农政策,以建设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区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适度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项目集成。探索实行“联合选址、布局调整、协同共建、确认纳入”四条路径,统筹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耕地功能恢复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集中整治提升农村道路、河道沟渠、空中杆线、村居环境等涉地项目,实现“一地多能”。三是资金整合。构建多元整治资金池,整合相关部门涉农资金,充分发挥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活水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整治工作,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田间基础设施完善后,“净地”交付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集中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此基础上自发投入、按需提升,逐步形成永久基本农田全部落在稳定耕地上、高标准农田全部建在永久基本农田内、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落在高标准农田中的“金字塔型”耕地保护格局。
三、取得成效
(一)打造农业矩阵,提升经济效益
以黄塘镇松溪村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为例,在“政企银”模式推动下,引入惠安文旅集团为实施主体,由农发行提供授信资金3.8亿元,以农业招商的方式引进盛丰农业公司运营,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将3300亩农户土地统一流转至文旅集团,由文旅集团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整治完成交付给经营实施主体,开展规模化经营,率先试行“两稻两菜”新型粮菜轮作模式,实现粮菜双赢、稳产增收,亩产值由2500元提高至2万元以上,经营效益远高于个体种植户,带动周边就业岗位500个,不仅在农业空间上形成了1个“千亩方”,也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二)改善农村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2004年以来,惠安县累计投入2.2亿元,实施黄塘溪主干流一至八期及苏塘溪、谢厝溪、官溪等10条支流河道清淤整治工程,完成干支流河道清淤治理总长度36.6公里,新建及加固拦水坝29座、排涝涵闸49座,堤岸草皮护坡35.6公里。通过清淤疏浚、固岸绿化、闸坝整修,实现了水系连通和水质提升。2022年,惠安县持续开展黄塘溪流域整治,投入建设黄塘溪黄塘段安全生态水系,推进黄塘溪内山、蓝田段河道整治工程、田洋溪河道整治工程及松溪村新溪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并积极推动黄塘溪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创建。经过久久为功的治理,如今的黄塘溪已基本达到了“水清、水足、水美”的目标。同时,以水为媒带动沿线村庄村容村貌总体提升,采用“以奖代补”形式推进“五个美丽”创建工作,鼓励群众改造、完善、提升一批小而优、小而精的乡村美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黄塘镇下茂村原先是基础薄弱村,通过规划建设幸福黄塘溪下茂段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下茂花道”“农耕漫道”,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成功入选全省第三批高级版“绿盈乡村”名单。
(三)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社会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一系列子项目建设和农业规模性经营,增加了村民土地流转后的租金收入,让更多农户以就地就业的形式投入到农业企业、种植大户提供的育苗、采摘、包装、加工等新岗位;土地实现稳产的同时,年吸纳周边农民工6万多人次,增加农民务工收入1200多万元,土地租金收入490万元。通过由村集体运营部分乡村产业项目和共享部分土地流转管理收益,进一步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村集体年收入也由原先的50多万元增加至90多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集体财政支出压力。以乡村“三变”改革为目标,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乡村振兴新局面。【厅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