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村庄规划典型案例 | 建宁县黄坊乡芦岭村、将上村、安寅村:推动“星火燎原,红韵三村”主题发展
日期: 2025-07-15 17:41 来源:福建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pvCount}}

  编者按: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围绕规划编制好、规划管理好、规划服务好、规划实施好、公众参与好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经验做法,形成一批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秀典型案例。本栏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建宁县黄坊乡

芦岭村、将上村、安寅村:

推动“星火燎原,红韵三村”主题发展

  一、村庄基本情况

  芦岭村、将上村、安寅村(以下简称“三村”)位于建宁县黄坊乡西部,由北向南彼此相邻,同属黄坊溪小流域,乡道贯穿三村,历史上三村经济社会来往密切,且都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具有重要的第五次反“围剿”阻击战遗址等红色文化底蕴,具备规划联合编制条件。

  三村户籍总人口4000人(芦岭1067人,将上1265人,安寅1668人),常住人口2651人(芦岭450人,将上921人,安寅1280人)。产业以农业为主,制种、莲子、烟叶、毛竹、林下经济等为主要产业,农林资源及生态田园景观基底较好。三村国土总面积7311.45公顷,以林地、耕地等非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72.69公顷,占国土总面积0.99%,其中村庄建设用地44.0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60.60%。

  二、规划情况

  (一)红色资源串联整合

  规划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线,串联三村历史遗址,打造区域红色研学品牌,构建“一线多点”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传承空间格局。通过串联红色遗址,将上村依托将军殿阻击战遗址,打造“少共国际师”红色研学基地,并建设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馆和修复杨坡寨战斗遗址等;芦岭村修复邱家隘阻击战遗址,安寅村修复驻马寨阻击战遗址并作为交通节点或红色文化延伸区,形成“自古英雄出少年”红色教育精品路线,还策划生成研学骑行路线。

  (二)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发展

  三村根据资源禀赋分工,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将红色研学与绿色农业结合。将上村聚焦红色研学核心区,并以水稻、莲子等特色农业为基础发展田园综合体;芦岭村强化生态与军事训练功能,依托林地资源发展林业经济和开发军事训练基地;安寅村侧重樱花谷观光园等配套项目,通过“研学营地+辐射带动”模式,串联周边中草药产业园、生态农场,形成“红色研学+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全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三村通过联合规划优化交通网络,重点提升村际道路通行能力。如,规划提出三村拓宽原有乡道,改善对外交通条件;芦岭村作为闽赣交界村庄,通过修缮邱家隘阻击战遗址周边道路,形成串联三村的红色旅游线路,提升区域可达性。此外,通过跨村联建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避免重复建设。如,将上村在规划中提出将搬迁腾退的宅基地复垦后,置换新增公共服务用地和交通场站用地等,服务三村居民及游客;芦岭村通过拆除危旧房建设“微公园”和红军文化景观节点的方式,补充区域休闲空间。

  (四)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空间布局

  三村在“三区三线”划定后,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更加明确,同时以“整体减量,局部增量”为原则,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空间。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及“三调”等数据资料和实地查勘,对规划范围内村庄用地整合度、耕地资源利用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全面摸清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农田整治恢复等方面的潜力与分布,重点推进农村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将现状合适的闲置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地用地盘活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乡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三、规划实施成效

  (一)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依托第五次反“围剿”历史背景,重点修缮中央苏区建宁保卫战陈列馆、将军殿指挥部旧址、杨坡寨战斗遗址以及吴高群烈士墓等红色遗迹,形成“自古英雄出少年”红色教育精品路线。同时,村内还开发了“红色剧本杀”等沉浸式研学项目,与高校合作设计红色课程,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通过红色文化、研学、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文创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提升

  作为闽赣交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在整治提升过程中,以三村规划为实施依据,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建筑风貌,打造以“黄墙、红边、黛瓦”为主调的红军街,完成房屋立面改造、裸房整治、附属房拆除等工程,新建特色院墙、停车场、旅游公厕等设施,并利用拆后空间建设“微公园”“红军灯”等景观,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在生态修复方面,结合黄坊溪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封禁补植项目,修复河道生态,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形成“开门见绿、推窗即景”的乡村风貌。

  (三)存量闲置土地得到盘活

  围绕“红色+”“研学+”发展主线,盘活原小学用地、幼儿园用地,改造提升为研学教育学院、红色文化广场、幸福院、户外军事训练基地等;对闲置宅基地盘活改造为民宿、文化活动中心等,完善住宿、餐饮、宣教等设施,打造标准化研学营地。

  四、规划服务

  自规划工作启动以来,编制团队展开长期的驻村规划工作,通过入户访谈、外业核实、无人机航拍、问卷发放、座谈会、村民夜谈等形式,调动村民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同时,与一线工作人员和村民面对面交流,结合阳光系统等线上管理手段,及时调阅影像图、上位规划等相关资料,让村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与乡、村建立每月会商机制,通过工作配合,对三个红色文化特色村的村民发展需求、发展定位、规划思路、整体布局、产业发展、风貌塑造与实施策略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经过多轮征求村民意见和修改完善,三村村庄规划联合编制成果基本符合村民对未来的期望定位,对规划成果满意度较高。此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还为村庄建设、土地管理、“两违”治理用地等方面提供相关咨询建议,积极参与村庄产业发展、村庄评比等工作,得到乡、村两级高度认可。

  五、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规划实施亮点

  1.基于红色文化特色进行联编。三村彼此相邻,同属黄坊溪小流域,均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具备规划联合编制条件,可以实现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2.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联编。规划从全域视角审视三个村庄发展需求与问题,通过“县级指导、镇级统筹、村级协同”的方式,统筹谋划农用地整治、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林修复等项目,重点推进农村闲置土地盘活利用。

  (二)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1.建立跨村协同管理机制。成立联村党总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将上村、芦岭村、安寅村资源分配与项目推进,通过协议明确收益分成比例,保障各村公平受益,确保规划执行的一致性。

  2.建立村民参与监督机制。编制规划管理版、村民版成果,通过政府网站及村庄公示栏、宣传栏等平台,提升村民对规划的认知与监督。同时,建立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强化资格条件和旧宅处置审查,对村庄规划、建房资格、规划指标等情况进行公示,并发动全民监督,防止规划走样。对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及时劝阻,并上报乡政府,及时纠正制止和依法查处农村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3.建立“一窗受理、部门联动”的农村建房审批制度,由黄坊乡负责农村村民建房审批与违法建设查处工作,对农村村民建房实行统一收件和办理,及时依法依规审批农村建房,做到“只跑一趟”。

  (三)规划编制建议

  未来,村庄规划应结合已批复的《建宁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及更新启用后的“三区三线”、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或动态维护,适时解决村庄发展遇到的问题。【厅规划处 三明市自然资源局 建宁县自然资源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