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两山”理念20年!看妈祖故里的生态复兴
日期: 2025-08-19 17:24 来源:福建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pvCount}}

8月18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

《妈祖故里的生态复兴——福建省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纪略》

  近日,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福建省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

  日前,笔者来到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现场,在木兰溪入海口黄石镇东甲海堤上,东甲村村民朱晓青望着不远处成片的红树林说:“红树林有消浪作用,保护了我们东甲海堤。”沿着木栈道延伸的方向向远处望去,红树林在海风吹拂下一片绿意盎然,附近村民结伴来海边散步,欣赏红树林树冠上栖息的成群白鹭。这是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成效的缩影之一。

  近年来,莆田市依托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修复岸线16.72千米、滨海湿地534公顷,显著提升了区域海岸带生态韧性,海域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增强,有效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空间在此得到了重塑。

  筑牢海堤安全屏障发展沙滩经济有保障

  8月12日上午,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妈祖城沙滩营地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妈祖文化发源地,莆田不仅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更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促进海洋经济与人文传承的融合发展。妈祖城沙滩营地总投资1.2亿元,计划于今年12月底前竣工运营,将引入网红走廊、太空舱、沙滩泳池等多元场景,集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致力打造综合性文旅新地标。

  莆田市选定妈祖城沿岸作为蓝色海湾整治三个子项目之一,集中开展妈祖城海堤加固、生态化修复、妈祖城内湾退养还滩、海堤外侧退养复滩、妈祖阁南侧海域自然岸线修复等工作。该项目旨在恢复妈祖城海滩生物多样性,并实现防护海岸与海滩侵蚀的功能,为海陆物质交换、动态发育留下充足空间。

  妈祖城岸线生态化改造兼顾了防洪与生态功能,其中包括4.56千米妈祖城海堤生态化建设及加固工程。该项目施工强度大,日常受海浪、潮汐影响,给扭王字块预制吊装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海堤南侧设置了消浪挡墙,通过错开摆放扭王字块,实现通缝与错缝摆放相结合,起到消浪功能,降低海浪破坏能量。

  该工程共完成海堤抛石理砌22万立方米、扭王字块预制吊装约11万块、六角螺母混凝土字块预制安装3.6万块,修建消浪挡墙4.6千米,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降低了台风灾害风险。

  未治理前,妈祖城海滩受污染物排放、风暴潮灾害及非法挖砂采砂等影响,大部分滨海沙滩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现在遇到台风天,我们不用再为海堤安全担心,发展沙滩经济有了保障。”妈祖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雪烽说。妈祖城沿岸经整治后焕然一新,依托妈祖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游览路线,延伸文旅产业链条,一跃成为休闲娱乐新地标,实现了环境改善、经济振兴与社会和谐的协同发展。

  修复生态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

  紫玉湖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港里村,属于妈祖城内湾的一部分。这里原本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沼泽地,垃圾成堆,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无法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亲水空间。

  紫玉湖湿地修复工程投资3500万元,以“湿地修复与保护、生境系统营造、生物栖息地塑造”为建设目标,湿地修复面积9.11公顷。

  该工程以湖心岛为主要节点,利用现有地形,结合岛屿、浅滩和林地,打造潮汐式可淹没的浅滩湿地和林下湿地,创造多样化生境和景观系统,形成潮汐式湿地,同时梳理水流运动轨迹,打通原有死水区,增加水流运动畅通性,提升水的自净能力,改善鱼类生存环境。

  紫玉湖生态改造后,蜕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区,不少鱼类、鸟类在此建立了栖息地,也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可游览、戏水、垂钓的休闲海域。

  此外,在妈祖城内湾生态修复工程中,设置了长1.2米,宽60厘米的生态框,并排摆放约3千米,起到了稳定海岸线、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也为鱼类提供了繁衍和栖息的场所。如今,内湾地块遍布绿植,已修复的生态面积达22公顷,还配套有健身步道。

  经过整治,湄洲湾北岸段生态修复工程共完成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整治9.43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5.36千米,海岸生态带修复4.71千米,退养还滩(养殖清退)123.7公顷,退养复滩(沙滩修复)49.94公顷,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面积为14.6公顷,纳潮排水提升工程新建节制闸1座,改造排水闸1座,形成了以水为脉、田林相依、蓝绿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

  红树林遍布海滩海洋环境持续改善

  白鹭成群,水草丰美,鱼翔浅底,过去难得一见的美景,如今在木兰溪畔随时可见。

  在木兰溪入海口处,涵江段30多公顷红树林让木兰溪入海口尽显生态之美。3年多来,经过不断管护,这些红树林已有1米多高,发挥着阻挡海浪、防护海堤的作用。这片红树林成长后,还将形成“高颜值”的连片红树林带,为木兰溪治理增添新的生态样板。

  黄石镇东甲村干部陈金珠介绍,红树林种植以来,春季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成群飞来,滩涂上的青蟹也多起来,形成正常的生态链。

  据介绍,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木兰溪入海口项目(包括涵江段、荔城段项目),分别由所在涵江区政府和荔城区政府组织实施。在木兰溪入海口区域,修复红树林约41.91公顷,营造黑脸琵鹭保育区36.47公顷。

  涵江段与荔城段项目在治理过程中都遇到了互花米草问题。涵江段项目施工队负责人陈清峰说,互花米草生长密度大,在低中潮滩会形成“生物堤坝”,阻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经济价值高的蟹类、鱼类等渔业资源在互花米草入侵后基本消失。

  为此,涵江段施工单位采取“物理﹢生物”治理,即在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翻耕两遍后再种植红树林,就地掩埋互花米草,待其发酵后作为红树林肥料,防止水土流失;荔城段施工队伍则采取水上挖机、旋耕机除治等方法。今年4月,涵江段已规划莆田首个省级湿地公园——木兰溪口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同时成立了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促进湿地生态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绿色福利”惠及民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

  相比修复前,木兰溪入海口修复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了60%,鸟类多样性指数提升20%以上;北岸段海岸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海岸带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区域海洋环境自净能力增强,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地处女儿湾的山亭镇蒋山村是莆田重要的紫菜种植基地,现有200多户种植户,全村原有1500多亩紫菜。村民章群香告诉笔者,女儿湾未整治前,该村紫菜种植采用条帘结构布置,经常受到海上回流垃圾危害,包括残断尼龙绳、塑料丝、包装袋等海漂垃圾,经常把悬挂在条帘上的紫菜苗冲掉。整治后,女儿湾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水质变好了,种植的紫菜品质也变好了。如今,蒋山村的紫菜种植亩数增加了800多亩。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莆田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双碳”目标下,莆田将继续开展海湾生态修复整治,持续进行滨海湿地维护与管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滨城市生态美景,以绿水青山造福人民。【中国自然资源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