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式,推动高水平保护自然资源、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近日我省推出一批组合供应模式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南平建瓯市小桥茶产业融合示范园(茶宿集)项目
——“国有土地+林地经营权”的组合供应案例
一、基本情况
南平市作为福建省产茶重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茶叶作为初级农产品,大部分产品附加值较低。为破解茶产业长期存在的分散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难题,南平市自然资源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优一片叶”的战略部署,以建瓯市小桥茶产业融合示范园(茶宿集)项目为试点,探索“国有土地+林地经营权”的组合供应模式。通过创新茶山管理运营模式,有效激活沉睡资源,提升产业效益,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高质量发展。
建瓯市小桥茶产业融合示范园(茶宿集)项目由5个公益性项目和7个商业服务业地块合计60.222亩组成:其中公益性道路工程10.8765亩、公园绿地1.779亩、消防设施用地1.794亩、茶文化展示中心建设项目3.9675亩、防护绿地12.5355亩;商业服务业七个地块29.2695亩。在保证土地要素的同时,依托福建省建州小桥振兴发展有限公司为枢纽,流转甘源自然村茶山80余亩的经营管理权给该项目作为配套,为后续引入专业团队、提升精准化管理奠定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是规划先行,整体设计。在项目初期谋划时,自然资源部门提前介入,联合发科、林业、实业集团、项目运营方明确项目的目标、定位和预期成果,通过道路工程用地将分散的7个商业服务业(民宿)地块相连,确保项目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编制入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实际需求、建设、服务等功能相符合,确保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同时,根据项目推进情况,适时将部分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土地用途纳入村庄规划,以满足项目需求。
二是土地流转,和谐征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挂图作战,制定建瓯市小桥茶产业融合示范园(茶宿集)项目规划编制入库、征转用程序履行情况时序横道图,确定规划7个步骤和征转用15个步骤完成的时间轴。通过合法、公正的方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为茶产业融合示范园(茶宿集)项目提供必要的土地要素和林业资源。
三是模式创新,多元参与。在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公司同步策划推出了“认养一亩茶”的创新营销模式,该模式下用户通过认养一亩茶活动每年仅需缴纳2000认养金,即可获得该片茶山的全部收益并参与采茶制茶全过程,认养方式分为用户自行管理和委托管理方式。该活动面向社会公众,通过认养方式使其获得茶叶收获权或深度体验服务。此模式不仅提前锁定收益、拓宽渠道,更通过增强体验互动和扩大品牌宣传,为茶产业注入新活力。

三、取得成效
一是政府引导优机制,全链监管提质效。建立由政府为主体、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专班”机制,统筹资源禀赋、生态承载力和规划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权赋能,明确项目所需规划条件。构建“规划-审批-建设-监管”全链条协同管理机制,将林地流转、用地审批等分散事项整合为“一站式”办理服务,提升审批效率。
二是资产归集强根基,要素整合创价值。针对前期多主体分散经营的现状,在全面摸清项目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权属、利用状况及开发潜力底数的基础上,运用土地报批、统一流转等方式,妥善处理各门类自然资源资产权属关系,破解资源碎片化、归集难问题,实现自然资源要素的系统整合与高效配置。
三是专业运营惠民生,多元分配助共富。通过“平台流转+专业运营+消费参与”的组合拳,成功激活茶山资源,使“做优一片叶”战略在乡镇层面成功落地。该模式由政府精准定位,振兴公司主导衔接,引入市场力量,探索创新路径,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为全面做优做强“一片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厅权益处 南平市自然资源局】

微信
闽政通APP
国务院互联网+督察
政企直通车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1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