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
《5000亩闲置低效用地“苏醒”了》
聚焦福建安溪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全文如下↓↓↓
福建省安溪县位于泉州市东南部,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县域内群山环绕、水系发达,茶山茶园、溪流瀑布随处可见,景观秀美灵动,但山重水复、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也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不小挑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对山区县城的现实发展瓶颈,近年来,在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安溪县自然资源局持续探索低效用地开发途径,以“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为导向,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截至目前,安溪县累计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20余个,释放产业空间近5000亩,带动社会投资超百亿元,新增就业岗位上万个,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规划赋能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初冬时节,乘车驶入安溪县炭坑内片区,盘旋的立交桥壮观气派,环顾四周,一座座高楼商厦、工业厂房映入眼帘,展现强劲的发展活力。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低效工矿区。如何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安溪打出“规划先行、交通破局、产业赋能、民生提质”的组合拳。
2021年,安溪局委托天津规划设计院对片区进行系统性规划,确立“向山向上向下要空间、提级提质提效强功能”的发展思路,明确以生态居住、商业中心为主,商务办公为辅的功能定位,推动炭坑内片区从低效工矿区向产城融合示范区转型。
“交通革命”率先开启。为推动“大三环”立体交通项目快速落地,安溪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炭坑内片区高速出口路网工程等重点项目提供要素保障。一期通车后,高速出口至中心城区距离缩短至3.2公里,车程仅需3分钟,使安溪成为全省高速出口到中心城区耗时最短的县域。与此同时,安溪局加速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短期内,该片区推动1312亩低效用地改造,可新增工业、商业、公共设施空间达146万平方米。
产业与民生的“双提升”,让炭坑内片区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发展目标。产业方面,总投资30亿元、规划用地450亩的中关村领创信息产业园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规划用地180亩、总投资30亿元的稻兴光合制造中心即将开工,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年纳税3亿元。民生方面,商业配套、文化教育等设施陆续落地,占地80亩的龙湖山公园建成开放,总投资7.6亿元的金泰商业广场引入大型商超,全方位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精准定位
构建数智一体新园区
坐落于安溪县城核心区的领秀云城,是该县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城市更新的“样板工程”,也是新一代智造产城的所在地。这里曾是闲置长达12年的制药厂旧址,片区总面积87.4亩。如今,厂区通过规划迎来新机——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5A级企业总部,依托“工业上楼”“智慧厂房”模式,构建“智造升级区、创新研发区、数字产业区、产城生活区”四大功能模块,形成贸易驱动生产、数字赋能产业、研发创造价值的管理闭环。
为精准支撑项目落地,安溪局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提容增效的实施方案》,通过改扩建提升容积率,一次性释放超17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二是创新开发模式,推行“工业上楼”,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强度,并定向引进产业链优质企业,持续提升亩均效益;三是预留发展空间,将新增计容建筑面积的12%无偿移交政府,为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和迭代升级留足空间。
低效用地的“苏醒”,为该项目注入强劲动能。提容增效后,领秀云城新增投资约15亿元,建成投产后可集聚企业300家,带动就业5000余人,预计实现产值不少于10亿元。
“作为安溪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项目,领秀云城不仅推动了生产场景升级与产业链协同,还为‘产城人融合’注入动力,助推当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安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片区重生到旧厂蝶变,安溪县低效用地的盘活实践,不仅破解了“山多地少”的发展瓶颈,更积累了县域土地集约利用与产城融合发展的宝贵经验。
提升品质
探索效益叠加新模式
过溪片区作为安溪茶产业的核心产区,曾因设施陈旧、开发粗放,一度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493亩低效用地长期“沉睡”,近六成企业亩均税收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对此,安溪局以政策赋能、审批改革为引擎,推动该片区从传统村级工业园向配套完善、效益叠加的茶产业综合产区转型。
政策上,安溪局创新产权分割方式,允许按幢、层进行分割转让,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升级积极性。魏荫名茶、萌皇茶叶等一批企业率先行动,通过提容改造新增计容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有效破解生产空间的发展制约。
审批上,安溪局致力打通规划许可“快车道”,对符合规划及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前置审查,审查通过后直接切入施工图设计,审批周期大幅压缩,助力企业发展。
如今的过溪片区,茶香弥漫、清新典雅。这里已不再是单一的茗茶生产加工区,而是整合了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科技研发的茶产业园。园区内,茶史馆、茶艺馆、新式茶饮体验店竞相涌现,西溪智慧体育公园、“15分钟健身圈”等文体设施巧妙融合,供园区职工、附近居民运动健身、品茗会友,尽情体验茶文化魅力。
此外,安溪局通过土地整理优化片区发展空间,将原本无法利用的崎岖不平的零碎土地转化为平坦连片的可开发用地,新增317亩可建设用地,腾挪用于规划建设新片区。在片区更新规划上,该局加强景城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窗口”。比如,在高速路安溪出口道路两侧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安溪铁观音、藤铁、冶铁“三铁三世遗”等文化特色,切实做到功能提升与景观塑造相融合。
安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继续以“清单化、项目化”方式推进闲置用地盘活,积极探索低效用地开发新模式,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自然资源报】

微信
闽政通APP
国务院互联网+督察
政企直通车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1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