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的山、清澈的水、优美的景。一片片茶园星罗棋布,一批批游客游茶园、品香茗,怡然自得。立夏时节,行走在漳平市永福镇的青山绿水间,眼及之处皆是绿色,就连刚刚完工的废弃矿山修复区,狗尾巴草也已冒出翠绿的嫩芽。
“来永福之前,我所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崩岗或废弃矿山,好几个项目区已出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再不抓紧时间修复治理,会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4年来,通过实施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修复治理,我们把昔日地表裸露、千疮百孔的土地,改变成造福当地百姓的绿洲。”漳平市生态脆弱区域修复建设工程二期──永福镇“青山挂白”修复治理项目负责人李宇飞说道。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当地百姓把大部分土地用于花卉种植,加之道路两侧无序开挖土石方,造成山体边坡裸露,经年累月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严峻。近年来,永福镇党委、政府联合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组成永福镇“青山挂白”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对辖区内38处“青山挂白”点开展综合治理。
“永福镇‘青山挂白’治理项目总投资约4543万元,主要分布在后盂村、吕坊村、李庄村、紫阳村、石洪村、封侯村等村庄,面积约451.6亩。”说起项目情况,李宇飞如数家珍。
为有效降低地表水对坡面的冲刷影响,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山体原有地貌,李宇飞团队根据永福气候和地理实际情况,着重在提高坡面植被覆盖率、修复损毁土地、恢复地下水环境平衡上下功夫,尽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笔者在358国道后盂吕坊段编号为地块06、07、08的“青山挂白”修复治理点看到,经过消坡减载修复治理后的坡面上,一株株刚栽植的杜鹃花开正艳,狗尾巴草迎风摇曳。“去年喷播的草籽今年长势不错,复绿效果非常好。”李宇飞说。
从永福镇往东15千米,再沿着蜿蜒曲折的临时便道盘山而上3千米,便到了同春隔顶治理区。“很难想象吧?去年的今天,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矿区。”现场施工经理丁永宾说,这里原是一处责任主体灭失的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由于长期无序开采,矿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丧失,加之原露天采场经雨水冲刷侵蚀,裸露地表面积近3万平方米,水土流失面积近1.7万平方米。一到汛期,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冲刷下游的农田和道路,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区域土壤贫瘠和植被较稀疏的现状,施工单位采取“见缝插针”式挖坑、坑内客土施用复合肥、种植乔灌木,并撒播混合草籽的方式进行复绿。同时,拆除生活区内临时建筑,平整清除表层垃圾及淤泥,场地清理后客土回填,种植苗木,并定期养护。
据介绍,目前,永福镇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的“青山挂白”点已治理完工32个,原本裸露的山体已基本实现绿化,水土流失得到较好的控制。
“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青山挂白’专项治理机制,既可促进永福镇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又能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李宇飞说。【海峡资源报 吕洪荣 连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