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江畔,南三环边,橘园洲桥头,一栋栋被蓝色玻璃幕墙包裹的新建高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走进福州市金山工业园区橘园洲片区,让人难以想象,曾经低矮破旧的老厂房,已经升级换代为现代化标准厂房。
近年来,仓山区充分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试点城市成果,创新建立“弹性容积率”机制,并开展工业园区规范提升,打响向空间要效益、向单位面积要效益、向产业要效益攻坚战,打造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新高地,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仓山区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认定名单。
试点叠加,探寻节约集约新路子
仓山区总面积146平方千米,含5镇、8街与福州新区仓山功能区、金山工业园区。金山工业园区面积约1.35万亩,其中,工业用地8400亩、配套用地5100亩。作为福州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区域之一,仓山区产业用地资源有限,可谓“寸土寸金”。为了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该区全力探寻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子。
2018年11月,经福州市委、市政府授权,仓山区以金山工业园区橘园洲片区为试点,以“规划、规范、提升、示范、招商”为主线,开展老工业园区提升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橘园洲片区面积约1695亩,共有企业1043家。改造提升前,该片区存在产业效益不突出、土地节约集约程度不高和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未形成产业集群等问题。
2019年,作为全国十个试点城市之一,仓山区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试点工作,不仅对全区2199宗地、16万幢建筑状况和全区建设用地现状、用地规划情况进行全面梳理,还创新以产业用地提升改造工作来丰富详细评价成果。
同时,建设详细评价数据平台,构建详细评价标准、评价系统和评价成果库等评价体系。通过详细评价数据,可迅速了解橘园洲片区收储一期4个地块240亩的开发利用形式和发展潜力,明确采取政府收储开发、国企代建的模式进行开发利用,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创新型产业园,规划集聚产业类型,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节约集约用地型产业,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快速形成产业引导。
另辟蹊径,“弹性容积率”应运而生
“在规划要素指引下,一个以星网锐捷、汉特云、魔方科技、宝宝巴士为代表的数字化产业集群正在橘园洲片区快速聚集,快速建成的产业载体为仓山区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抢占了先机。”仓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翔介绍。
近年来,仓山区突出主导产业需求,坚持以中心城区“产城一体化”为目标,编制《金山工业园区橘园洲片区提升改造实施细则》《金山投资区橘园洲片区控制线详细规划》,开展了产业规划、片区城市设计和控规图则编制。在充分发挥规划要素指挥棒作用下,创新提出容积率随着主导产业走,“弹性容积率”应运而生。
该区根据产业发展类型,结合交通承载、城市景观等,明确片区整体控规为创新型工业和普通一类工业分区设置,将橘园洲片区容积率分区设定,在外围布局创新型工业区,沿乌龙江打造12幢60-100米新型产业大楼,容积率3.4-4,塑造城市天际线;内部为普通一类工业区,容积率约2.2,将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
同时,发挥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作用,依据税收对橘园洲片区企业按照低效、一般、优质进行定位。不同类型的企业遵照不同标准的容积率指标。如针对低效企业,原则上全部收储、等面积置换、相对集中安置;针对一般企业,容积率可提升到2.5左右,贡献10%的土地面积或15%的新增建筑面积;针对优质企业,容积率可提升到2.5以上、3.0以下,贡献10%的土地面积或13%的新增建筑面积。
据介绍,企业参与工业厂房提升改造贡献的部分土地或增容建筑面积,产权归园区平台公司所有,用于优化调节园区产业布局和统筹安置企业过渡使用。
成效明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金山工业园区已对接入驻企业,年产值近280亿元,预计3-5年内可形成千亿产值。”李翔介绍。
2022年,金山工业园区实现总营收1059.8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2家、工业产值659.28亿元。同时,成功申报省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园区。
橘园A项目5栋1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历时387天建设完工,并交付使用,引导企业入驻,税收从2018年仅780万元提高至10亿元以上。橘园D项目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引入省重点企业亿力集团。橘园C项目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主体已完工,正开展内部装修。奥特帕斯、森达电气企业自主提升项目均有序开展,容积率提升1倍以上。
奥特帕斯作为全市第一宗利用自有土地拆除重建提升改造的“工改工”项目,打造单位面积荷载15吨的7层标准化厂房。整体建成后,容积率由1.1增至3.0,建筑面积由2.8万平方米增至6.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达产税收300元,企业需贡献10%的土地面积(3.9亩)给园区的平台公司,建设8000平方米的公共租赁住房等园区配套设施。【海峡资源报 林鹏浩李忠泽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