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福建主场活动在厦门理工学院举办。现场,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古田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有关同志分别作优秀案例分享。
案例内容摘登如下
↓↓↓
“厦门实践”经验
久久为功 系统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从1988年起步探索,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综合治理方针,到2002年“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要战略实现区域拓展,再到2005年启动五缘湾综合整治、2006年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推动跨岛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直至2010年全面实施海堤开口等系统整治,打通了东、西海域和各湾区的“经脉”,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打造九龙江流域生态走廊,历经37年,系统深化“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
坚持依法治理
推进地方立法。制定《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等10多部涉海法律法规和《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13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加强综合执法。2003年起组建全国第一支行政编制的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建立海上联合执法机制。深化行刑衔接。构建预防、治理、惩处“三位一体”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协作体系,强化法律法规刚性权威。
坚持科学治理
注重科学决策。成立专门的海洋专家组,为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咨询。强化科技赋能。发射了“海丝”系列、“厦门科技壹号”等4颗小卫星、构建了“数字孪生海洋”等前沿技术。尊重自然规律。推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
坚持源头治理
统筹推进全市流域治理。完成395个入河排口整治,对全市920个小微水体建档管理。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完成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314平方千米。全域治理农村污水。对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和河道内源污染进行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整治排放管网。严格把住排海关,完成排查面积416.64平方千米、排查管网长度约2.28万千米,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坚持系统治理
持续推进筼筜湖治理。进行五期大规模整治,湖区周边工厂全部关停或搬迁,修建污水处理厂全面截污、清淤,建设纳潮闸、西水东调泵站等,促进湖区水循环。接续推进湾区综合治理。相继开展五缘湾、海沧湾、杏林湾、马銮湾和同安湾等湾区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海堤开口、退垦还海、养殖清退、岸线修复、生态补水等工作。开展全域生态修复。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实施“青山、绿水、碧廊”等工程。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水平。实施观音山、鼓浪屿等沙滩修复工程,建立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坚持协同治理
主动融入全省协作。牵头建立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与相关地市一道实施九龙江流域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强化两岸联动。联合金门开展增殖放流活 动 ,探索两岸海上协同执法,推动形成厦漳泉金协作的“大厦门湾”治理新格局。推动国际合作。连续18年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周,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参加;与自然资源部共建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被联合国纳入行动大科学计划。
福州实景三维:提供高精度空间数据支撑
近年来,福州市通过需求牵引、边建边用,积累成功经验,深入推动基础测绘转型升级。当前,该市实景三维数据已经在自然资源管理、城市精细化治理、政府决策和社会化服务等领域提供了高精度的空间数据支撑,实景三维正引领数“治”福州。
主要做法
夯实数据体系,搭建时空基底。依托已形成的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体系,不断积累和夯实多时相、多尺度的时空数据,数据内容、范围与现势性按需覆盖,为实景三维数据产品的快速获取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目前,全市域约1.2万平方千米地形级三维模型实现全覆盖;县(市、区)主城区约700平方千米城市级实景三维以及中心城区400平方千米单体化城市三维模型已基本建成,并在海峡奥体中心等区域试点开展部件级实景三维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创新驱动,逐步探索建立覆盖实景三维数据建设、更新、管理以及应用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工作机制。通过“年度数码航拍及影像数据处理”“时空数据资源常态化更新”等项目,福州市建立基础测绘数据常态化更新机制,将“多测合一” 与实景三维建设工作相结合,在竣工验收阶段开展实景三维数据采集工作,探索建立基于“多测合一”的实景三维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构建应用生态,挖掘特色场景。不断挖掘实景三维成果特色应用场景,推动实景三维应用逐步从普适性产品向按需定制的个性化与精细化产品转变,为实景三维成果的应用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福州实景三维等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依托“福州市时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系治理、古厝保护、警务、农林、综治、应急、资源监管等60多个行业或领域开展应用,逐步形成福州市实景三维应用生态。
取得成效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建设福州新区智脑项目,打造188平方千米“全空间、全链条”的实景三维数据底座,一图总览新区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全立体空间,构建新区全景、规划蓝图、建设管理、生态绿城、民生服务等五大专题应用平台,提升新区资源监测和管理决策水平。在水系管理方面,以实景三维构建福州城区水系治理的数字孪生场景,完成107条内河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建模,30余座排涝闸站的部件级三维建模,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系科学调度系统,打造监测、预警、调度三大体系,实现“多水合一,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在数字文旅方面,打造严复故里元宇宙研学场景。基于倾斜摄影、激光扫描、AI等技术对严复故里实施一万平方米部件级实景三维建模,打造严复文化IP数字孪生空间,提供沉浸式的科教体验。
泉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耕地保护和发展空间新格局
近年来,泉州市抢抓机遇、锚定目标,以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契机,以“1+2+3+N”整治创建思路为工作指引,高站位谋划、高起点规划;分区域把控、分类型施策;多维度创新、多点位发力;全要素联动、全流程保障,纵深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1.9万亩,预计新增耕地1.17万亩,已验收备案入库新增耕地指标0.57万亩;通过实施耕地恢复完成备案和变更新增耕地5.8万亩;实施建设用地整治0.14万亩,产生增减挂钩指标280亩;打造62个“百千万亩方”集中整治区,其中,“百亩方”42个、“千亩方”18个、“万亩方”2个;实施3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完成136个矿山点位整治修复;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完成泉州湾海域互花 米草整治0.5万亩,海岸生态化改造9.15千米。
耕地得到保护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开展“百千万亩方”农田整治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统筹推进耕地恢复、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 确保新增耕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连片,全面提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完成耕地恢复5.8万亩、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指标0.5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1.78万亩。
发展得到保障
新增0.57万亩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大大地缓解了非农建设项目占补平衡指标压力,为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和国土空间布局优 化提供了潜力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地要素和空间要素保障。
生态得到改善
实施3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完成136个矿山点位整治修复;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海岸生态化改造9.15千米,泉州湾红树林面积增加至近万亩。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形成资源平衡、环境改善、生态优化、安全保障的自然格局,推动乡村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全市生态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群众得到实惠
始终将保障农民利益作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 , 各县(市 、区)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探索出一些带动村民共富的新模式,推动形成农文旅融合、助农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古田天宝矿业生态修复 :淘金之行不改绿美容颜
古田天宝矿业有限公司西朝钼矿位于古田县凤埔乡,主要划分为西矿段、北东矿段(含原东矿段)及南矿段3个矿段,年采选生产能力达150万吨,矿区面积8.2268平方千米,有效期限至2041年。西矿段于2007年转入开采;原东矿段于2003年转入开采,北东矿段2019年转入开采;南矿段目前处于基建中。2017年,古田西朝钼矿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2021年被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授予“福建省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单位”;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主要生态影响:一是矿山生产过程中,尾矿库、选矿厂、污水处理站等地表功能区的布置建设,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改变了矿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并占用了一定的土地资源。二是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矿水、矿硐水,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三是矿山为井工开采类矿山,地下采空区可能引起地表变形,引发地压活动,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创新举措
优化采矿设计,推行绿色安全采矿工艺。2011年,天宝矿业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福建省首家尾砂胶结充填系统,该系统利用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矿砂对井下采空区进行嗣后充填。采用嗣后充填采矿方法优势明显:一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二是从源头上防控地表变形与塌陷;三是增加了矿石回采率。
推动科技创新,建设集约型矿山。天宝矿业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科技转化成果,长期与长沙矿山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湘潭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每年投入不低于工业总产值2%的资金用于设备改造和工艺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努力把天宝矿业建设成为集约型矿山。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废石大部分用于井下采空区充填,剩余部分加工成建筑原材料,用于井下采空区封堵、轨道铺设、排水沟修筑、地表填坑砌坡、筑路修房等矿山基建工程。积极对接国内大型建材涂料、微晶玻璃生产厂商,进一步探究尾砂综合利用方案。建成处理能力为30000吨/天的废水处理站,采用絮凝沉淀工艺,对选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矿水进行处理,经处理的尾矿水95%回用于选矿厂生产,剩余部分达标排放(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矿硐水部分回用于井下生产。
开采修复同步,生态恢复与资源利用并行。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按要求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结合矿山实际,定期予以修编,矿山在尾矿库、排渣场等生态修复治理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成效显著。
提升效益
社会效益。古田西朝钼矿芳草丛生,绿意盎然。科学采矿的同时也保护了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约800人(含施工队伍约560人),并与矿山所在乡村建立了良好的企地关系,积极参与扶贫公益活动,提升天宝矿业的企业形象,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生态效益。实现废石100%综合利用、提高尾砂综合利用率,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生产废水回用率,减轻对下游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减少矿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隐患,提高空气及水环境质量,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采用嗣后充填采矿法,截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胶结充填 100万立方米,全尾砂充填183万立方米,增加采出矿量达489万吨,累计增加经济收入近20亿元。采用选矿抛废工艺,每年可预抛除20万吨废石,减少尾砂产生量近20万吨,每年可直接节约选矿成本近900万元。将修复后的排渣场改造为生活休闲区,节约矿山用地近7000平方米,节省用地成本150余万元。